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0年03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艾滋病的正确认识与预防措施
蒲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张燕

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病毒会对人体的免疫力造成巨大伤害,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患者身体的抗病能力逐渐下降,到后期身体虚弱不堪、生不如死,由于其治疗难度大,目前尚无有效办法彻底治愈,因此造成该病死亡率极高。相关调查显示,很多人对于艾滋病缺乏防范意识,面对艾滋病报告发病率逐年提升这一现象,我们应加强学习,正确认识艾滋病,科学预防艾滋病。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发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很多人对艾滋病存在一定误解,认为礼节性亲吻、握手、拥抱等行为就会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别人,其实这几种行为是不会传播的,因为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乳汁中,而唾液、汗液、泪液中病毒含量极少还不足构成传播条件。


    艾滋病病毒的以上特征就决定艾滋病只有三种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是指艾滋病病毒通过性交的方式在男女和男男之间的传播;母婴传播是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女性通过妊娠、分娩、哺乳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血液传播是指使用不安全的血液制品或与病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注射器、侵袭性医疗器械等造成的传播。


    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后,病毒侵犯人体的T淋巴细胞,进而造成细胞的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致使患者产生一系列病菌感染、恶性肿瘤等。

 


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不滥交,性行为时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不吸毒特别是共用针具注射吸毒;育龄女性积极进行婚前孕前检测,如果确诊感染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采取母婴阻断措施,同时医院做到“逢孕必检,逢阳必阻”,能较大概率减少母婴传播的发生。


    积极治疗 加强宣传提高高危人群主动检测意识,及早检测、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同时医生对确诊病人的随访关怀、宣传教育,可加深患者对于艾滋病的认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促进行为习惯的改变,对自己的行为与日常生活的细节进行约束,对于减少艾滋病发生,可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暴露后的预防 医务人员和警察是易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人群。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中应该严格按照正规程序进行操作与检查,防止职业暴露。若是真的出现职业暴露的情况,应保持冷静心态,积极处理,可以在向远心端对伤口进行挤压,将已经损伤部位的血液挤出,之后用流动清水或是肥皂液,将自己的伤口进行冲洗,并使用酒精或碘伏对局部伤口实施消毒;如果传染源污染了眼部或其它部位的黏膜,可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同时积极联系咨询艾滋病治疗专家评估是否服用艾滋病阻断药物,如果需要服药,最好在职业暴露的2小时内服用,超过2小时也最好控制在3天之内,越早阻断效果越好,如果在3天以上,也多建议预防性用药,连续服用28天,同时做好后期随访监测。


    普通人群当发生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后,应该尽早到当地艾滋病定点治疗医院咨询或购买紧急阻断药物,如需服药最好在高危行为后3天内服用,越早越好,2小时内服用效果更佳,连续服用28天,能较大概率阻断艾滋病的发生。


    暴露前的预防 对于部分多性伴、男男同性恋或性服务工作者等高危人群,在定期进行艾滋病检测的同时,可以采取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来起到预防的作用。


    综上所述,艾滋病要得到很好的预防,就需要对艾滋病有正确的认识,明确艾滋病传播的渠道、发病原因以及怎样预防等。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防范,提高认识,及早进行检测,确诊后及早进行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艾滋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