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3年09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酒精冰激凌 监管别微醺

       从酒精冰激凌到酒瓶冰激凌,今年夏天,冰激凌“酒”气盛行。多位专家近日表示,酒企推出酒精冰激凌、酒瓶冰激凌等新产品抢占年轻人市场,这或许无可厚非,但切勿“伤”了未成年人。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出台相应标准,检察机关也可提起公益诉讼,推动规范市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酒精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不言而喻。《未成年人保护法》本着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对酒品的销售范围划出了红线——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按照2022年6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饮料酒术语和分类》,酒精度在0.5 vol以上的酒精饮料即属于饮料酒。但市场上很多酒精冰激凌并没有标明酒精度,模糊了监督。有专家表示,即便酒精度低于0.5 vol,长期食用也会对未成年人健康形成累积损害。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成年人应对酒精冰激凌保持警惕。

       依据法规,商家销售“超标”的酒精冰激凌时,应做“商品包含酒精”“未成年人请勿食用”等风险提示。但现实中,许多商家并没有如此。冰激凌本来就是未成年人宠爱的食品,商家又在宣传上极力向未成年人靠拢:例如,设计出酒瓶冰激凌,打出“年轻人的第一口茅台”“网红上线,酒精棒冰”“微醺,甜如蜜”等宣传语,面对未成年人的咨询,给出“可以放心食用”或“可以少量食用”的回答等,诱惑未成年人。

       无论是酒精对未成年人的伤害,还是酒精冰激凌对未成年人饮酒的诱惑,都无法忽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酒精伤害,这固然是监护人的责任,但是,要想落实保护责任,规范商家的销售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甚至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相关部门不能对这种现象听之任之,应从源头上规范商家行为,不能让酒精冰激凌打着冰激凌的擦边球伤害未成年人。

       酒精冰激凌或许真的美味,但不适合未成年人食用。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责任,监管部门更责无旁贷。所以,我们期待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出台相应标准,推动规范市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 (据《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