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0年03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心理人”余登蓉的第一次线上咨询
都江堰市第三人民医院 叶璐

2月20日晚11点45分,都江堰市第三人民医院主管护师、精神专科病区护士长余登蓉接到医院派员参加成都市第九批援鄂医疗队的紧急通知。


年近五旬的余登蓉毫不犹豫地请缨:“不用多考虑,我去!”还没等到丈夫和女儿反应过来,她已经起身开始打包整理衣物。


21日清晨,余登蓉一行援鄂医疗队员在众人的不舍与期盼中出发了。3月1日,余登蓉开始了第一次线上心理咨询。此前,她做了很多关于此次疫情如何进行心理援助的准备。余登蓉坐上“咨询凳”,打开健康咨询平台,登录工作号,认真浏览预约信息,然后开始给第一位咨询者打电话。“嘟……”咨询者一直没有接电话。在电话忙音声中,余登蓉脑子里出现很多想法:难道是咨询者手机不在身边?还是其他事情耽搁了?但咨询者主动预约,肯定需要帮助。她决定换一种方式——发短信,这样既可以让咨询者看到信息,还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试探性地交流。仔细斟酌了短信的内容,余登蓉发出了第一条短信:您好!我是您昨晚预约的心理治疗师,当您有需要时,我们随时等着您。发完信息后,余登蓉开始给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咨询者提供线上服务……


下午2:30,余登蓉收到一条短信:老师,对不起,我昨晚因为失眠,睡得太迟,今天睡得很沉,没听到电话声,刚刚醒来看见您的信息,很渴望你们的帮助。余登蓉和这位女孩通过短信交流得知,她是一名援鄂护士,已经持续辛苦工作20多天了,她担心自己身体状况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在离家期间,年迈多病的父母、不到两岁的女儿、在背后默默支持她的老公都让她特别想家,情绪一度很糟糕,出现失眠、焦虑、低落的心理状况……


余登蓉静静地看着对方发来的短信,鼻子一酸回复道:“疫情防控期间,我们要接纳自己的情绪,不与情绪对抗;多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向家人、朋友倾诉表达自己的感情;还可通过呼吸放松练习,使自己内心平静下来……” 余登蓉在之后的几次咨询中,不断地给予这位护士心灵的沟通,疏导其焦虑的情绪。后来这位“90后”护士失眠、焦虑情绪得到明显改善。


在武汉援助的20余天里,余登蓉觉着坚守在一线的医务人员们承受着高强度、常人无法想象的工作压力,身体高负荷运转的同时心理也在高压之下,只有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才有充沛的精力更好地履行职责和承诺。在此期间,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疫”中,余登蓉作为一名“心理人”,为人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