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0年03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临床+科研”双战线抗疫 成都“智”造大显身手
成都市卫计宣教中心 范月秋

自成都市卫生健康委按照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鼓励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在投入一线防控的同时大力开展防疫关键技术科研攻关,“临床+科研”双战线共抗疫情以来,市级医疗机构积极响应科技攻关工作,共承担44项科技攻关项目,区县医疗机构承担1项。


1月30日,在第一批立项的8个应急科技攻关项目中,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共承担包括新冠肺炎患者快速筛查体系建立及病情预测指标的筛选、荧光标记在新冠肺炎院感防控中的应用、血站血液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技术平台紧急研发等在内的6个项目。在2月28日公示的第二批应急科技攻关项目中,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共承担14个项目。


此外,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在承担繁重的医疗救治任务的同时,积极组织协调优势科研力量,找准主攻方向,加快研发攻关,目前配合承担了国家、省市科技攻关项目共计30项。下面一起来看看成都市卫健系统如何科技战“疫”的。

 

研发西南首个
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

 

1月29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携手迈克生物研发了西南首个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3月1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已获批上市。


每一份标本的检测过程,需要完成约20多个步骤,同时还要反复核实病人信息以及样本信息。从采集标本到最终出检测结果,每次要5~7个小时。为了提高检测效率,后续研发出的胶体金免疫检测试剂解决了这一难题,十几分钟可快速出诊断结果,为新冠肺炎患者快速筛查和临床诊断提供依据。该产品与核酸联合检测可有助于提高新冠病毒检出率,避免“假阴性”结果,进一步提升检查准确率,为临床诊治新冠肺炎提供帮助。

 

构建新冠肺炎病例和密接者
信息实时采集分析系统

 

“成都地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应急响应模式的构建及应用”项目由成都市疾控中心承担,该中心仅仅用了3天时间,构建了成都市新冠肺炎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实时采集分析系统。该系统立足于当前疫情防控形势,挖掘疫情的传播特征,探索快速的群体时空分析技术和个体传播轨迹。通过系统,能够掌握成都市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特征,了解新冠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分析新冠病毒的传播能力。


新冠肺炎病例和密接者信息实时采集分析系统已陆续收集到了成都地区病例(确诊、阳性检测)的相关信息,并梳理了家庭聚集性病例的相关情况,数据整理和分析也在有序地开展中。


此外,成都市疾控中心还利用GIS系统,探索成都市新冠肺炎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研发血站血液新冠病毒
核酸检测技术平台

 

成都市血液中心于1月25日与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启动了血站血液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技术平台的紧急研发,应对突发疫情带来的临床用血安全问题。


经过3天的紧急攻关,市血液中心完成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技术平台的搭建及验证,目前已全面使用新建平台开始血液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截至3月1日,已对16182名献血者标本进行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全部为阴性,进一步提升了成都市在疫情防控期间的临床用血安全水平。

 

启动新冠病毒
细胞受体多组学研究项目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依托钟南山院士创新工作站,启动“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细胞受体多组学研究及网络药理学筛选抗新型冠状病毒中医药研究”项目,探索并验证新型冠状病毒介导ACE2的发病机制,筛选抗新型冠状病毒中医药,增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能力。该研究项目将针对每个地区发病情况,建立大数据模型,筛选高风险模型。


目前,项目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