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3年09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泸州市第四届名中医杨仕彬
硬本领 热心肠 好脾气

     “他人真的特别好,想跟他吵都吵不起来!”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提到杨仕彬,无论是中医科还是康复科,医生、护士和患者总是这么说。

       不久前,副主任中医师杨仕彬被评为泸州市第四届名中医。在同事和患者眼里,这位“老中医”不仅有一身“硬本领”,还有着一副“热心肠”和一副“好脾气”。

       一副热心肠

       他为患者“精打细算”

       1990年夏天,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到绵阳市盐亭县金鸡乡长生村:“杨家的三儿子杨仕彬考上泸州医学院(现西南医科大学)了!”

       杨仕彬是该村考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为了庆祝这一“历史重大事件”,村里特意播放了一场“坝坝电影”。观看电影时,杨仕彬陷入沉思,“今后一定努力学习,希望治好父亲多年的哮喘病,以及回报缺医少药的质朴乡亲。”

       进入大学校园后,杨仕彬一门心思追求学业,几乎年年获得奖学金。1995年毕业时,他以中医系第一名的成绩留校,老师鼓励他继续考研,他却只想早点工作减轻家中负担。

       不承想,杨仕彬参加工作的“小兴奋”,很快便被浇灭。

      “上班不久后,我遇到两个印象特别深刻的病人,一位是患有消化道出血的年轻女子,另一位是患有白血病的少年,二人都来自农村,因为经济条件很困难,无法继续医治,最终放弃治疗。”杨仕彬回忆,年轻女子出院两个月后,她的丈夫再次返回医院,只为补交拖欠医院的300多元治疗费,“大夫,我把家里的两头猪卖了,爱人临终前,反复交代一定要把欠医院的钱还上……”

       那一晚,他彻夜未眠。

       此后,杨仕彬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他会反复“精打细算”:不必要的检查坚决不做;疗效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尽量选择价格更便宜的药物。同时,他还会特别关照家境贫寒的患者。

       值得一提的是,杨仕彬还常常把病人“往外推”,只要是区县医院能治好的疾病,他常常与病人耐心解释并告知患者,没必要跑三甲医院,既可以减少来回奔波之苦,也能减轻经济负担。

       中医科17年,康复科11年,在从业的28年里,杨仕彬已记不清给多少患者捐过款,“只要科室捐款,我一次不落全部参加,少则一两百,多则一两千,有时看到患者家属衣衫褴褛,还会把家里的旧衣服翻出来送给他们。”杨仕彬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给一位脊髓损伤的小女孩捐款,通过网络平台以及医护人员的慷慨解囊,共筹集治疗费9万元,帮助小女孩度过危机。

       一副好脾气

       他摸索出一套“防揍秘诀”

       杨仕彬性格随和,对任何人都是一张笑脸。他说,康复科患者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其中不少人患有阿尔兹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除了药物治疗,更需要医护人员用心去关怀。“一些阿尔兹海默病比较严重的老人,连子女都不认识,常常表现得狂躁,治疗和护理特别困难,尤其是给他们做针灸理疗时,不仅会挨拳头,有时还会‘被针扎’。”

       在长年与老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杨仕彬摸索出一套“防揍秘诀”:站在老人身后,轻抚其头部,老人的情绪很快便稳定下来。“看见老人那种状况,就会想到家中年迈的母亲以及多年后的自己,虽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还是希望老人都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每天早上,杨仕彬总是提前来到科室,除了查房外,还会根据患者病情查阅诊断书和影像片,尽可能制订出最佳治疗方案,让患者早日康复。

       杨仕彬的微信好友中,他的患者及其家属有近千人。他为每个人都备注了姓名和所患疾病,并且会长期随访他们,提醒他们服药和注意康复事项。值得一提的是,杨仕彬的“粉丝”并不仅限于他诊治过的病人,还包括他老家的乡亲以及其他医院的患者。即使在休息时间,他也会耐心地回答患者们的问题。

     “吃得苦,有奉献,敢担当,医术医德不可偏废。”杨仕彬既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学生。

 (陈猛 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