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0年03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24小时轮班坚守 泸州“疾控人”时刻在战
文/图 泸州市疾控中心

2020年初这场始料未及的疫情,打破了千家万户其乐融融,阖家团圆的节日氛围。疫情就是命令,泸州“疾控人”整理行装,勇于担当,立刻进入战斗状态。

 

每发现一个疑似病例
经过他确认才能送检标本

 

52岁的蒋德勇是泸州市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与免疫规划科科长,他是2015年从外地引进的传染病防控专家。1月20日,经领导同意,蒋德勇从泸州启程回攀枝花老家过年。到家刚放下行李,他就接到领导的电话:工作需要,立即回泸。原来,泸州出现了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1月21日晚上8点过,蒋德勇到达泸州后,立即投入工作中,这天,蒋德勇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2点过。早上7点,他又准时出现在办公室。


随着防控工作的推进,蒋德勇更忙了。区县发现疑似病例,是否需要送检标本,都要经过蒋德勇确认后,才送到市疾控中心实验室。他一天最多要接100多个电话,“起初,区县疾控中心和部分医疗机构打来的电话多,后来一些职能部门、市民也打来电话,咨询的、报告的……都要耐心地回复。”蒋德勇说,接电话接得嗓子沙哑,有时候一个电话接完,发现已经有五六个未接记录。蒋德勇的工作,远不是这么简单。有疑似或者确诊病例,他要第一时间到现场进行处置;制定工作方案;指导区县开展工作……后来,蒋德勇带了被子到办公室,累了就直接在沙发上躺一躺,免得来回奔波。

 

确保信息准确及时
她带领信息组与时间“赛跑”

 

34岁的范玉梅是泸州市疾控中心第一党支部书记,2019年12月30日她赶赴藏区开启了一年的援建生活。紧急集结令响起,让春节前从藏区返回泸州的范玉梅顾不得家人,临危受命担起疫情信息组负责人的重任。


“疫情处置、核酸检测、信息数据”是疾控中心疫情防控期间三大核心重点工作任务,每一项都是在和时间“赛跑”。信息数据板块的工作是大家看不见的“第一线”战疫,更是“持久战、耐力战、速度战”。但最困难的是,范玉梅要负责全中心数据出口的解释工作,这就要求她必须清楚每一个数据的源头,每一个信息的时间节点,解决每一个信息数据入口的困难,满足每一个信息数据出口的要求……随时回答相关部门的各种数据信息问题,加班后回到家也会接到各种询问的电话及咨询的信息,有时候夜里睡觉都会突然惊醒看看手机是否有错过什么消息。就是在这样高强度、高要求的工作压力下,她带领信息组的全体人员,24小时轮班坚守在“数据信息”这个大家看不见的“第一线”,确保疫情信息准确及时。

 

设备24小时开机
他和同事跟病毒面对面

 

许文平是泸州市疾控中心实验室的主任,从1月21日晚上11点收到首份疑似病例的标本以来,他冲锋在前,没有休息过一天,用实际行动充分地体现出大无畏的疾控精神。 


  “我们的设备24小时开机,一天检测多批样本,实验室24小时离不开人,大家就轮流值守。”许文平说,“比起其他需要到现场流调、消杀的科室,我们算是轻松的。”


许文平说得轻松,但实际上他们的工作并不轻松。泸州市疾控中心是该市唯一一家新冠肺炎检测机构,科室大多数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如此大的疫情,面对疫情恐慌造成的心理压力,面对不确定的可疑标本,他们必须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用这群检测人员的话来说,他们的生命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检测,当不确定的因素甚至危险出现的时候,他们随时待命,与病毒直接面对面,从样本中去寻找它们、揪出它们。

 

后勤保障要做好
他当起了单位的贴心管家

 

刘力是泸州市疾控中心防控疫情后勤保障组的负责人,主要负责中心防护物资、应急物资、车辆保障等后勤工作。


战“疫”战场上,除了人员到位,防护装备配置也是重中之重。自中心因新冠肺炎疫情紧急集结,正式作战后,应急防护物资的清理、盘存也成了此次疫情防护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刘力在后勤工作多年,他敏锐地意识到,要尽快做好台账整理,紧缺的、需要的物资及时上报,尽快购买。刘力随即叫上科室所有人连夜对库存进行盘点,通过厂家采购、政府申报等各种渠道,确保防护物资的供应。


战“疫”之初,中心上下全靠泡面解决温饱。刘力深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光吃泡面不行。经过一番请示和联系后,刘力终于联系到了一家外卖商家帮忙做饭,以供应中心近百人的午饭。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刘力就像单位的贴心管家,他的默默付出,不仅暖了大家的“胃”,更暖了大家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