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7版(2020年02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70后”“80后”和“90后” 瞧这群巾帼好“哨兵”!
张元敏 董文会

   “说不害怕是假的,都是血肉之躯,我们也没有强大到哪里去,只不过这一身白衣让我们坚定一个信念,力量再小,也可以汇聚成河。”


    按照资阳市雁江区中医医院防控领导小组安排,医院实行单入单出单通道管理,原本在门急诊大厅的预检分诊台前移至入口处,一顶简单的帐篷、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就是她们全部的装备。防护衣、防护帽、护目镜,就是她们的“盔甲”和“武器”。“你好,请测体温。”这句话陪伴她们从晚冬走到初春。门诊部,这个由“70后”“80后”“90后”组成的6人“女战士”团队,用疫情防控期间的每一个24小时书写了6个字:“站好岗,吹好哨。”

 

穿上白衣,就有“脱不掉”的责任

 

 


    2月5日,一位武汉返乡人员来到预检点,自诉反复发热,情绪十分紧张。全副武装的王雪梅马上带着这名人员前往发热门诊,陪做检查,帮助缴费,轻声宽慰。“穿上这身防护服,我们的义务和责任就是做好筛查,保护好病人。”当这名人员最后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时,两人差点抱头痛哭。待到对方离开,王雪梅才颤抖着双手压住双腿,顺着墙根瘫坐在地上,哭了。毕竟,她才刚满20岁,踏上工作岗位不久;毕竟,“虚惊一场”才是特殊时期最好的语言。


    兰凤仪,一名“90后”,在家里她是被爸妈捧在手心的小公主,一到医院立马变身保护大家的“战士”。“特殊时期,尽我所能关注每一个需要的人。”


   “爸爸,快把他抱住!”打开家门,1岁2个月的儿子扑了过来,李普镜却条件反射推开他,毕竟她才结束24小时的发热预检分诊工作,刚从一线“哨位”退下来。“作为母亲,我恨不得一把抱过儿子,在他小脸上亲上几口,可是我不能……”

 


坚守是舍“小家”护“大家”

 


    门诊部还有两位“70后”妈妈,与“90后”一起握紧手中的“哨子”。周群2019年11月刚做完腰椎鞘膜瘤手术,每次下班双下肢水肿明显,腰腿麻木疼痛难忍,但在人手紧缺的特殊时期,她不会缺席。周萍,为了家人的健康坚决与家人分开居住,无法照顾怀孕的儿媳妇。


   “每个人都有难处,我很感动她们的坚守……”门诊部主任李梅是这个团队中承上启下的“80后”,除了管理大小事务、开展培训、安排门诊工作、协调物资,还得奔波于各个门诊室宣传疫情防控期间就诊流程和科普知识。她和丈夫是“抗疫夫妻”,通常是出门上班时孩子未醒,下班回家孩子已睡,无法照看孩子的她请了一位帮手——监控器,督导孩子做作业。“希望孩子以后不会觉得我侵犯了她的隐私。”李梅打趣道。


    这就是平凡坚守预检分诊台的一线抗疫“女战士”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她们有害怕;面对身后的家庭,她们有愧疚;面对每一个暖心瞬间,她们充满信心和希望;面对自己的困难,她们竭力克服。前辈坚持信念,晚辈披上白大褂,也学着样子承载使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