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0年02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青羊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
19岁护士拒绝与妈妈视频聊天
本报记者 陈施妤

    医学隔离观察站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在这个普通人无法涉足的隔离区,面对特殊的服务群体,这里的医护人员们有着怎样的特殊经历和故事?2月19日,记者走进了成都市青羊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

 

每天通电话询问症状、需求
做隔离点“客人”的知心伙伴

 

“今天感觉怎么样?有没有什么不适的症状?”在隔离观察点的办公区域,10余名工作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成都市儿童专科医院业务部副院长尹清金拿着电话关切地问道,电话那头正是居住在他们楼上的“客人”,即隔离者。


    尹清金告诉记者,和留观者通电话主要是询问他们是否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或其他症状,从而判断他们是否有必要去定点医院检查。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将立即把隔离者送往定点医院进行检查。在这里,尹清金同其他3位医生每天会和隔离点的100余位“客人”沟通,面对某些有“小情绪”的隔离者,还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让隔离者们愿意配合工作。


   “时间一长,大家难免会焦虑,甚至恐慌,所以除了观察、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他们还需要充当知心伙伴,不断安抚隔离观察人员的情绪。尹清金说,“只要他们提出了要求,我们都尽量满足,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每位医护都身兼数职
既是护士也是酒店服务生

 

从成都第一骨科医院脊柱外科医生苏亮磊口中得知,这里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身兼数职——护士、护工、酒店服务生、心理咨询师、朋友、家人……


   “每天早上8点,医护人员换上防护服,经过全面消毒后进入隔离区,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体温测量、基本生命体征监测、消毒……在每名密切接触者入住时,向他们发放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告知书,还贴心准备了生活用品、消毒用品、食物等。” 苏亮磊告诉记者,这里不分职位、不分男女,只要“客人”有需要,大家都会互相帮助、协同努力完成。


    给隔离区域消毒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由于抽调到隔离点的医护人员以女性居多,苏亮磊主动承担起了消毒作业,他每天需要换上防护服,背上二三十斤重的消毒液,行走在楼间过道处,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有时候正走在楼层中间,一接到疾控中心的紧急通知,他就要立刻停下手里的工作,把下一批“客人”接过来,安排入住。接送工作完成后,他又继续在隔离区进行消毒作业……


   “每天需要处理的事情非常多,但是在‘高院长’的指挥下,大家都非常有信心,能够按部就班的完成。” 苏亮磊提到的“高院长”,就是这个团队的灵魂人物高巍。

 

不到3天时间
临时党支部编写多个范本手册

 

2月3日,成都第一骨科医院院长高巍临危受命,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工作组副组长,这也是高巍继2003年受命青羊区“非典”肺炎观察点筹建及第一任站长后,又一次担当起疫情防控的重任。


   “对于隔离点的要求,是距离城市中心相对偏远的一些地方,而且距离周围的居民点,原则上超过500米。”高巍对该隔离点做了详细的介绍,该隔离点是由成都第一骨科医院、成都儿童专科医院、青羊区妇幼保健院、青羊区中医医院抽调的医护人员组成。1月28日,由成都第一骨科医院的1名医生、2名护士、1名后勤人员组成的第一批驰援小队抵达,开始了这项艰巨的工作。


    在高巍和成都第一骨科医院护理部主任韦英的统筹指挥下,隔离点工作制度、流程设定均有序推进。“医护人员需要以客人般的礼遇服务密切接触者,除了24小时值守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还通过沟通交流、普及防控知识等方式,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让他们安心、舒心、放心地度过医学观察期,保持身心健康。”在交谈中,高巍表示,他们是客人,不是病人。如何让他们安心在这里隔离,保障隔离者与医护人员情绪的稳定和健康是很关键的问题。


    在高巍和韦英的提议下,临时党支部在不到3天的时间里,带领业务骨干编写了《青羊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站工作手册》《新冠肺炎心理危机干预手册》等范本,进一步规范疫情防控工作,供全区医学观察站使用,保障了疫情防控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

 

团队中的“90后”
也成了队伍的中坚力量

 

在党支部的引领下,这个团队充满着激情、信念,义无反顾地投入工作,其中的“90后”们也成为了这支队伍的中坚力量。
    来自成都儿童专科医院的杨玉

婷今年只有19岁,是这个团队里最小的成员,她接到医院的通知后,立刻报了名。这件事情她并没有告诉母亲,由于每天都有和母亲视频的习惯,到隔离点后她多次拒绝和母亲视频连线。后来在母亲打电话追问下,她讲出了实情。


   “妈妈说很理解我,作为一名护士,我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杨玉婷哽咽了。


    同杨玉婷一起搭档的是来自成都市第一骨科医院老年科的护士王丹,在护理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她非常懂得如何与带着“小情绪”的“客人”交流。“一些‘客人’刚到这里时虽然情绪不好,但是我们通过打电话、送餐、量体温这些行为,慢慢地得到了他们的理解,第一批隔离者离开时对我们的关怀和照顾表示了深深的谢意。一个小女孩还在门上留下了写有‘你们辛苦了,加油’的小卡片。”


   “跟那些在武汉前线的护理人员相比,我们做的其实还不够,只是在尽自己的职责。”王丹说到,“记得毕业时,老师说,‘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只有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才能成长为一个有信念、有情怀的医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