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0年02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24小时与毒魔“共舞”
——四川疾控人的战疫片段
蒲晓莉 方继莲

坚守指挥岗位


袁珩未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疫情期间,四川省疾控中心应急处置与督导组的技术人员异常忙碌,需要处理全省各市州报送的疫情信息。工作间隙,该组组员程秀伟的心情有些复杂,因为就在前一天下午,她们惊闻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袁珩的父亲过世的消息。


43岁的袁珩,在同事眼中,是一位实打实的疾控“战士”。“最近袁所长一直跟我们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战线上,他的工作十分繁杂,既要忙着开展调查,又要起草方案、综合协调等,经常加班至深夜,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程秀伟说,“即使他的父亲生病已久,他作为抗击疫情最前线的指挥小组成员,依然以身作则。遗憾的是,在父亲离开的那一刻,他都没能陪在父亲身旁。”


1月31日凌晨1点,还在和同事们一起进行疫情分析研判的袁珩接到家人的电话,被告知父亲突发呼吸道出血,请他紧急前往医院,但因疫情防控任务在身,他不能立即离开。凌晨2点,家人再次打来电话,说父亲已在医院抢救。袁珩赶往医院,看到父亲被送进了ICU,他在ICU外守了一夜,第二天又回到工作岗位继续战斗。2月2日晚9点,正在省卫生健康委研讨工作的袁珩突然接到医院的电话,赶到医院时却只看到父亲的遗体……


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期,袁珩深知时间就是生命,早确诊一名病人,早追踪到一名密切接触者,进而早隔离,就能避免更多的人被感染。就这样,本身就患有高血压的他,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战线上,连续高强度工作了16天。

 

为精准统计数据


周兴余进隔离病房与患者对话3小时

 

记者还见到刚从攀枝花回来的应急处置与督导组成员周兴余,他的故事有点儿惊险。


1月29日,周兴余带队前往攀枝花市,开展现场督导工作。1月30日,为精确地统计该市首例病患的传播链,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进入隔离病房,与患者面对面交谈。这样的做法,在疾控人员进行现场调查时,其实是不被建议的。周兴余说:“了解患者的活动轨迹,一般两种方法:打电话、面对面。”因为患者特殊,打电话有局限,“担心患者挂电话,影响调查进度,扩大感染传播链。”做好防护措施后,最终经过3个小时的面对面交谈,周兴余全面掌握了该患者的活动轨迹,立即对与其密切接触的人群进行隔离观察。经过一周的手把手带教,强化了攀枝花市疾控人员的疫情处置与流行病学调查能力。


“每个市州的首发病例,我们都会派人前往现场对当地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包括追踪患者的活动轨迹、了解传播链,以及对当地提出防控建议。”周兴余说,“攀枝花的首例病患确诊时间晚,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伏期来算,与其密切接触的人群,在首例病患确诊时,已经造成了多名病例的感染传播。”

 

检测组24小时与毒魔“共舞”


哺乳期妈妈曹冉冉毫不退缩

 

疫情实时数据的生成,离不开实验室检测组的配合。实验室检测组的工作人员接触的不是病人,而是可能携带病毒的生物样本。
2月5日下午4点,刚刚脱下

防护服、摘下口罩,实验室检测小组的成员杨慧萍,终于可以喝口水了。她说:“现在是关键时期,少休息一下没关系。”


杨慧萍口中的“少休息”,真是一点没假。自疫情发生后,省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所病毒实验室的灯光,每晚彻夜通明。检验人员每天24小时与毒魔“共舞”,用精准数据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着最强大支撑。


实验室检测小组成员虽然均在30~35岁之间,但她们大多是妈妈、是妻子。


曹冉冉是实验室检测小组成员之一,当知道中心要成立实验室检测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个哺乳期妈妈,她丝毫没有退缩,她说:“心里面肯定还是虚的。”但是,他们是一个抗击疫情的青年突击队,“我们相信自己的专业技术!”


曹冉冉的宝宝11个月大,还在母乳喂养,不能亲自喂了怎么办?她指着工位上的吸奶器笑着说:“看嘛,我这就是一个‘黑作坊’,每天上机之前吸一次奶,防护服那么紧缺,不能浪费了,我们穿上就要4~6个小时才脱下,有时候胀奶胀得痛也得忍着。”


为了避免出现感染风险,她每天不敢跟家里人吃饭,晚上很晚回家,并且全程戴着口罩,回家后就一个人待着,宝宝摔倒了她也不敢去碰,“尽管这样,我还是要全力以赴。我相信宝宝长大了会理解我的。”

 

同在疾控前线


刘李与丈夫通过电话倒数跨年

 

作为实验室检测组的成员,当妈妈不容易,当妻子一样不容易。


“爸爸流调,妈妈实验,疾控二代只能被接回老家当留守儿童;夫妻俩这几天基本没打过照面,不是你回来我睡了就是我走时你还没起,只能为彼此做个简单的早餐。”这是实验室检测组刘李在除夕当日发在微信朋友圈的一段话。刘李的丈夫是成都市锦江区疾控中心传防科的一名工作人员,同样奋战在疾控一线,两个人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既是夫妻,也是志同道合的战友。疫情防控期间,丈夫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夫妻俩工作时间不一致,经常都是早出晚归,为了不打扰对方,他们一个睡在客厅,一个睡在卧室。两人虽在同一个屋檐下,奈何从1月16日开始见面的机会就很少,即便匆匆见面,往往也只能道一声珍重。


平时两人大多靠微信交流,但聊天记录也是“回家没”“加班”“开会”……“有时候我很久没有回消息,他就知道我应该在上机做检测。”刘李说。


除夕当晚,本该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着团圆饭,然而,对于刘李来说,能和丈夫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起通过电话倒数跨年,便是最幸福的事了。说到此时,她眼眶有些湿润,稍微调整了下情绪后说:“我希望他在流调过程中,保护好自己和并肩战斗的战友,我们打的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