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听不到声音,说不出话语,感受不到世界的喧嚣,而当疾病发生在他们身上,疾病带来的痛苦更是有口难言。
近日,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收治了一位特殊患者——一名敬老院的聋哑老人。患者摔倒后鼻子出现了一条长约6厘米的伤口,由120送至医院。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了清创缝合术后,安排其住院观察,但由于患者没有家属陪同,医护人员跟他沟通十分困难。
在病房里,患者不停地用手比划着,由于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医护人员无法将健康宣教内容及所有治疗的过程详细告知,彼此都很焦急。
面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开启了新的沟通方式——写字、手势及动作表达。因为患者只认识并只能写出简单的字,在诊疗及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全程通过写简单的字、展示相关诊疗步骤的图片、比划手势等方式与其进行无声的交流。
但是,由于患者不能写下想说的话,无法准确表达自己伤口的疼痛,只有通过咬伤自己的左手大拇指来表达诉求,而开始时医护人员没有第一时间准确接收到他的信号。
这让医护人员重新思考,是否沟通时只关注到该患者主要的需求,而没有关注到其他细节。于是在日常护理中,耳鼻咽喉(头颈)科医护人员特别关注这位患者,不仅为其安排了护工24小时陪护,随时关注其伤口恢复情况及表情变化,还做好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此外,患者所有的检查都有专人陪同。
为了更快解除患者的痛苦,护士们也努力自学基础的手语。随着患者伤口的恢复情况一天比一天好,他的表情也不再是痛苦的,所有医护人员的心也终于放下来了。
一切的付出都是有收获的,患者逐渐好转后,喜悦之情跃然脸上,还竖起大拇指为医护人员点赞。(王淑姚 雷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