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3年09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蜀”遇金熊猫 “绣”给全世界
金熊猫奖获奖证书出炉

       9月10日,继标识、吉祥物、奖杯之后,金熊猫奖的又一重磅设计新鲜出炉——用蜀绣绣制而成的金熊猫奖获奖证书。

       蜀绣,又名川绣,2006年,蜀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被誉为“蜀中瑰宝”,曾多次作为国礼走向世界,成为一张闪亮的巴蜀名片。

       位于成都市文殊坊的孟德芝蜀绣大师工作室,正是传承蜀绣技艺的文化工坊,也是金熊猫奖获奖证书的诞生地。“你看,是不是很精致,胖胖的大腿,圆圆的脑袋,呈环抱状态的‘金熊猫’好像‘活’了起来,抚摸时,甚至有婴儿肌肤般的平滑感。”孟德芝指着眼前活灵活现的“金熊猫”自豪地说道。

       这是国际影视大奖史上第一次用蜀绣绣制获奖证书,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代表性传承人孟德芝的人生第一次。

       如何在一张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获奖证书里展现巴蜀文化底蕴,如何用蜀绣语言将抽象的“金熊猫”变得立体灵动,如何让底布的“中国红”与金熊猫标识的“闪耀金”完美融合,又如何用针法技艺呈现“金熊猫”的渐变光影?“蜀绣之所以在如此漫长的历史中未曾湮灭,或许正是因为其在复杂的技法之内,蕴藏着至简的真理。”找到思路后,孟德芝决定以最质朴的手法呈现这一作品。

       在色彩表达上,孟德芝与金熊猫奖主办方多次商讨,将底布的红色逐渐减淡,使天然蚕丝布的“中国红”与金熊猫标识的“闪耀金”完美融合,并能够与底布的45朵珙桐花互相映衬。此外,孟德芝从12种金色系丝线中选出4色搭配,色彩层层递进,使金熊猫获奖证书在不同光线下都能散发“耀眼金”。

       在针法技艺上,孟德芝选择4种针法交替使用,先用晕针过渡,达到“平齐光亮”,再用覆盖针、沙针、点子针相结合实现光影渐变。同时,为了达到密不成锥、稀不见底的效果,孟德芝增加了线的密度,将一线分为4丝甚至8丝,最大限度地展现金熊猫标识耀眼的金色光芒。(本报记者 冯若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