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0年01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教授张美霞——
医者仁心至 天涯若比邻
徐咏秋

人物名片

张美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学术带头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攻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擅长眼底黄斑病的诊治;擅长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诊断及激光治疗。


    现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外伤学组委员,中华医师学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底病专委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眼科专委会委员等。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项目子课题、教育部重点项目、四川省科技攻关及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等多项科研项目。在《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Retina》《BMC》《PNAS》《中华眼科杂志》及《中华眼底病杂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著60余篇。

“用0.5毫米的玻切头,把肿瘤从视网膜上剥离下来,再将视网膜复原,让视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仅一个半小时,手术结束。2019年11月中旬,来自甘肃省的眼内肿瘤患者张女士视网膜恢复良好并办理出院手续,失明数月的她终于又看见了这个美丽的世界。


    作为张女士的主治医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美霞,从医17年来,解除了各类眼科疑难杂症患者的病痛,让无数失明患者找回“光明”。在临床上,她有着专业人士的熟练医技和追求完美的执着匠心,在科研的世界里,她不断挑战“不可能”,用科研成果助力眼科医学的发展。


    17年来,她把临床、科研当做左右手,每年为1000多名眼底病及疑难白内障患者手术,累计接诊患者数量达40余万人次。

 

师承名师 她是拼命的女医生

 

大学的5年医学时光,让张美霞完成了对眼科学从接触到了解再到真正热爱的心路历程。毕业时,她告诉自己,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眼科医生。然而在她读书期间,从老师的讲解和书本中,她发现在眼科领域,最难攻克的就是眼底疾病。张美霞说:“眼底病包括视网膜病变、脱离,玻璃体病变等,病种多、诊断治疗手术难度大,真有越学越‘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于是,1998年,她报考了华西医科大学的研究生。凭借超强的记忆力,经过精心准备,她如愿成为该校的研究生,两年后顺利转博进入严密教授门下,主攻方向正是眼底疾病。为了实现“医生梦”,这位山东姑娘从大海边来到了一望无际的成都平原,踏入了医学殿堂——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经过5年硕博连读,终成华西医院眼科独当一面的“年轻医生”。


    尽管已经实现梦想,但她并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在我国眼科领域,有一种致盲疾病至今仍无法攻克,那就是不可逆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我一直在努力,希望能让这部分患者‘重见光明’,生活自理,最好还能打上麻将。”令人高兴的是,经过张美霞等专家的不懈努力,人工视网膜手术技术已成功在动物身上开展,目前正在等待审批和进入临床试验的环节。


    十几年来,张美霞用自己的医术加倍努力治疗每一位患者,温暖着那一颗颗渴望光明的心。在同事眼里,她是难得的科研与临床并驾齐驱的“女博士”,在老师眼中,她是最“拼”的人。“她对待病人的眼睛,就像对待一件艺术品一样认真到极致。”一位在眼科学界很有威望的教授告诉记者。

 

心中有爱 她是学生眼中的“灯塔”

 

眼科诊室和其他诊室不同,除了眼科医生常规使用的裂隙灯显微镜之外,还需要看大量的“眼底照片”,连续看100多张眼底病人的照片是常有的事,所以当眼科诊室没病人时,灯一般是关着的,张美霞将每张片子一一投放在屏幕上,认真分析每一个病灶的改变,还不时对旁边的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考查。张美霞的言传身教,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


   “遇到每个病人,张老师都会很耐心地给病人解释病情、反复叮嘱注意事项。”学生张剑平说。2017年,张剑平从甘肃兰州大学考入张美霞门下,成为一名眼底方向研究生。在他的印象中,张美霞医德好、医术精湛。“和蔼可亲、不厌其烦”,张剑平用8个字形容自己的老师。几个月前发生的一件事让张剑平印象深刻。“小张,帮这两位病人加个号。”张剑平明白老师的意思,立即为老家是西藏那曲的两位藏族患者办理了“加号”。


    原来是因为张美霞得知这两位患者来自西藏那曲,都是被雷电击伤使身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导致眼部失明,其中一位叫旦增旺姆的患者还怀有身孕,便从生活习惯、营养补充等多方面同患者沟通,耐心地告诉她们,目前的病情和接下来的治疗方式,并对她们予以安慰,还很快为她们完成手术。其实,从藏区来的患者绝大多数都能在张美霞的门诊上享受到这种“优待”。


   “藏族同胞患者出来一趟特别不容易,经济负担重,我想尽量早点给他们治疗,让他们能早点回去,减少花费。”张美霞说。作为博士生导师,张美霞带了5名研究生,她把自己积累的学习方法、临床经验甚至人生规划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在学生们眼中,“张老师就像大海上的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每个人前进的方向。”张剑平说。

 

对口支援 她是当地人眼里的好门巴

 

一直以来,面对满怀希望、慕名从藏区千里迢迢来到华西医院的患者,看到他们为了求诊路途奔波,经济花费大,吃住不习惯,甚至耽误病情,张美霞又心疼又着急,一想到在藏区还有很多这样的患者,她的心里更加难受,脑海里无数次萌生了去藏区“走一趟”的想法,终于在2019年得以实现。原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承担了四川省卫生健康委下达的对口支援传帮带任务,根据科室安排,2019年7月,张美霞如愿来到位于康定县城的甘孜州人民医院康巴眼科中心工作。


    在这里,张美霞遇到了很多生活上的困难,可她却说:“来藏区就是来克服困难的!”前后帮扶的42天时间里,张美霞一共完成了100余例眼部疑难手术,其中,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及眼内气体填充术、人工晶体巩膜层间固定悬吊术等均为该院首次开展的手术。


   “我们这是几辈子积德,才遇到您这么好的门巴(医生)呀,嘎真切(谢谢)、嘎真切……”2019年8月,一位藏族老阿妈拉着张美霞的手流下感激的泪水。就在前一天,张美霞为老阿妈的老伴降呷完成了白内障超声乳化+黄斑前膜剥除术,第二天,降呷取下纱布,眼前出现了一个清晰的世界。两位老人感激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拉着张美霞一个劲地流眼泪。几天后,得知这位来自华西医院的门巴要回成都了,两位老人多方打听,来到张美霞的住处,亲手将老家石渠县产的白菇送给了这位华西门巴。


    在她一个多月的帮助下,如今,康巴眼科中心能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玻璃体切除术、球内气体抽吸减压术、白内障及硅油取出术等手术。甘孜州人民医院眼科还发表了首篇SCI论文,首次申请到了四川省科技厅的课题。另外通过她极力争取,当地一位叫嘉初丹巴的医生成为张美霞门下眼底方向同等学力研究生。“科研不但能提升当地医生的能力水平,还有助于做疾病宣教,真正造福于民!”


    张美霞从藏区回来,工作更忙了。短暂的援藏经历把她的生活半径拉大了,也让她那颗善良的心更柔软了。她说,还要继续帮助那里的病人,正如她在四川省卫生健康委传帮带培训汇报PPT首页上写下的一句话:“医者仁心至,天涯若比邻。”只要是医生曾经去过的地方,即使两地相隔很远,心与心始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