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3年08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不会“亚洲蹲”? 原来是这里不行

       最近被电影《封神第一部》路演刷屏,又刷到了一个古老又神秘的话题——“亚洲蹲”,没想到在单凭面容越来越难辨别是否“外国人”的今天,“亚洲蹲”这一姿势居然成了“破案”的关键。

       在我们眼里,不就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个下蹲动作吗,我上班一天蹲3小时,咋老外们就都整不会呢?难道他们生来就被基因“封锁”了这一技能?

       不会“亚洲蹲”,是这里不行?

       蹲这个身体姿势在西方社会里不算随处可见,但老外们也不是不会下蹲,这里我们就权且先将老外们比较熟练的下蹲姿势叫“西方蹲”,用以区别与他们不能解锁的“亚洲蹲”。

       西方蹲,就是踮脚蹲,两只脚至少要有一个脚尖踮起来。从稳定性和平衡性上来看,这种姿势将身体的重量分散到脚尖和膝盖上,但也导致姿势比较容易晃动,且比较难长时间hold住。好处是西方蹲动作幅度比较小,全身关节的“折叠”程度比较低,扯动的肌肉比较少,完成起来会更容易。

       而“亚洲蹲”与西方蹲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要求下蹲者的两只脚脚后跟要着地,也就是整个脚掌接触地面,这样身体的重量集中到了脚后跟,给了身体更多支撑力,所以许多大隐隐于市的一代“蹲师”蹲几个小时不在话下,特别是找不到座位又不想弄脏屁股的场合。对于亚洲人来说,这个姿势已经相当于放松休息了,但放到欧美人身上,他们可能完全无法感同身受这种所谓的“休息”。

       这个身体高度折叠的蹲姿,不仅需要髋、膝、踝关节的充分配合,还需要背部、大小腿等多处肌肉的协同参与。其中能否完成这一动作的关键在于小腿后下方的跟腱,如果跟腱过于紧绷,无法完成拉伸,踝关节也就无法前屈折叠,身体会自动改成踮脚蹲,避免脚后跟过度拉伸。

       就像黑人跑步快一样,难道擅长“亚洲蹲”的亚洲人天生跟腱就比较柔软,这算是某种生理上的种族天赋?

       欧美人天生被“亚洲蹲”淘汰?

       还真不是!

       无论什么种族,许多小朋友们无需大人示范教学,在玩沙土的过程就能自然习得“亚洲蹲”这一技能。

       明明小时候还能自由解锁的“亚洲蹲”,为啥长大后身体却彻底“失忆”了呢?说白了跟腱这东西,也是会用进废退的,不去主动折腾它,它就会“摸鱼”和退化。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小时候不用教也能轻松劈叉,可是长大后就不行了,也是一个道理。

       欧美人不是天生与“亚洲蹲”无缘,更多的是他们成长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使得“亚洲蹲”不再那么有用武之地。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如厕姿势。

       早在16世纪,英国人就发明了第一个抽水马桶。但在更早之前,欧洲人也已经是坐便器的忠实粉丝了,古罗马时期就有能把“社恐”憋死的无隔断联排坐厕。后来,中世纪的城堡厕所也是坐厕,果然一旦安逸惯了是不可能回去的……

       欧洲人坐厕的习惯源远流长,这不免让人滋生新的困惑,这要是行军打仗了,难道军队还得携带坐便器不成?人家早就想出“过墙梯”了,没有坐厕,那就动手创造一个呗。

       也不怪乎他们早早淘汰了“亚洲蹲”,毕竟坐着对他们来说才算休息。只在一些职业领域,还保留着这项“失传技艺”,比如棒球捕手。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欧美人中的“异类”——俄罗斯人,他们也是“亚洲蹲”的佼佼者,只不过在那片冻土上,他们管这叫“斯拉夫蹲”。

       即使是在蹲文化盛行的亚洲,也不是所有亚洲人都会“亚洲蹲”的,除了一些天生的身体原因,其实也和坐厕越来越普及有关。

       假设有朝一日马桶彻底取代了蹲坑,满大街都不再愁找不到一张座椅时,那么“亚洲蹲”或许可以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届时身为技艺传承人的你,到时还有机会上台给已经“进化”成“完全直立人”的年轻人表演这个传统蹲坑的高难度“杂技”。 (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