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3年08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医药反腐需有“破”有“立”
□鲍萍

       8月15日,国家卫健委表示,该委会同教育部、公安部等9部门,共同启动了为期1年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将对医药行业开展全链条全领域全覆盖的系统治理。

       据纪委监察系统调研总结,医药领域违纪违法环节多集中在医保基金、补助资金使用,药品、医疗设备、耗材采购及工程项目承揽等环节,同时还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另外,“关键少数”涉案较多,“关键岗位”涉案率高,低级别的从业者也有机会牟取非法利益。

       自7月28日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以来,全国22个省份通报了医疗领域相关人员被查消息、相关案件审理情况等。公开信息显示,仅医院书记院长就约200人落马。其中既有知名三甲医院院长,也有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

       医药系统反腐进入深水区,反腐捷报一个又一个。我们在为战果辉煌而点赞时,也要找出医药腐败的根源,更要找到根治腐败的药方,边“破”边“立”,有“破”有“立”,才是真正的反腐成果。否则,年年反腐年年腐,又只能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成果就成了苦果。

       那么,在“破”了腐败的源头、链条、经营体系和打掉了腐败的人和事后,医药系统要“立”什么,又怎样去“立”呢?笔者以为,不妨从三个方面入手。

       立新规。医药反腐中发现的一些案件让人触目惊心,一台直线加速器,院长吃下1600万元回扣;一家医院院长收受100多套住房,腐败金额上亿元;检查科主任一年收受医用胶片回扣就是83000元……问题出在关键少数,出在关键岗位。人们不禁要问,医药领域也在年年反腐败,年年打老虎,可腐败就没断根,原因是什么?答案很简单,政策有漏洞,制度不健全,权力被租用。而且腐败的手法也在更新,出现了资助科研经费、学术会议费,发放会诊费、讲课费等变通手段。只有扎牢制度的笼子,随着腐败趋势的变化不断更新监管手段,有针对性地不断完善监管体系,才能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让腐败分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立德行。从古至今,悬壶济世是从医者的使命,医者仁心是从医者的道德水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意思是,人的生命非常重要,无价可比拟,一己之力救人,一定要有道德,从医首先讲的是德。医药系统腐败不断,显示出德育的不足。医德不在,何以救死扶伤。治理医药系统的腐败,当从从医从药者的德行抓起。人心不古,今天的少数从医者,不是以救死扶伤为目的,而是奔着高待遇、高享受而来。一旦满足不了个人欲望,就会通过歪门邪道达到个人目的。立德,当是医药领域治理腐败的重中之重。选拔人才,要德才双馨,做到无德不用。

       立典范。医药领域反腐风暴一起,腐败案例就被舆论不断披露,大案、个案、窝案层出不穷。舆论曝光是好事,但焦点不能只放在负面问题上。反腐倡廉,要反,也得倡才是。不然,好像我们的医药领域遍地腐败,没有廉政了。湖南省湘雅三医院9名医务人员联名举报科室主任伪造医疗文书、绩效分配暗箱操作等腐败问题,报道受到公众热评。可见,医药系统的从业人员对腐败现象也是零容忍的。其实,腐败分子是少数,是个别,医药系统服务人民群众的宗旨没变,医改的成果和福利已为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医者仁心的精神人民群众感同身受。可惜,上面提到的正面宣传太少了。不妨在反腐倡廉的宣传中,推出一大批廉洁从医、廉政从医的先进典型。有对比,才有是非,才有高下,才能说明医药领域风清气正的形象在进一步提升,才能回答今天的深度反腐是党和国家为了给人民更加满意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