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19年12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暖流
白桦

“砰——”小车瞬间滑出乡村水泥路基,左后轮结结实实地卡在路基与排水沟之间,成了泥潭中的鱼,无法动弹。


医生小李跳下车,眉毛皱成了一团。


10月17日,固定的精准扶贫日。


半月前,小李答应给唐大妈过一个生日。


6:20,小李揉着惺忪的眼睛早早起床,继续完成昨天值班的工作。


8:30,小李交班完毕,买上蛋糕,驱车前往20公里外的联系村。与村干部简单交接后,小李匆匆忙忙奔走几家贫困户之间。督促李大爷整理床铺,帮龙大妈打扫周边环境卫生,询问林大爷吃降压药没有,帮罗大姐晾晒谷子……


11:30,小李走向唐大妈家。

“李干部,快坐,今天没想到你还真来了,我也没有准备什么菜,将就(随便)吃点吧!”


“大娘,你老太客气了,我是你的联系人,随时都把你们放在心上的。”

今年80岁的唐大娘,是一位空巢老人,腿脚不便,患有多种慢病,有三个儿女,都在外省打工。很少打电话回家。思念成疾的唐大娘慢慢变得恍恍惚惚,不知冷暖,饱一顿饿一顿……


小李来了后,唐大娘每天把室内室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就坐在门口盘算着小李下村的时间。逢人便说,小李是自己的儿子,隔三差五都来看我,还……


“大娘,你别难过,你眼前不是有我这个儿子吗。”


“要是你走了,我,我……”


“不会的,帮扶任务结束了,我也会经常来看你的。”


话间,小李接到一个电话,称县内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多人受伤,几人急需手术。


时间就是生命,哪能多容一分钟停留。接到电话后,小李匆匆告辞。


一路上,小李满脑都是病人呻吟的画面。一脚油门忘记了前面的弯路……


黄昏的村道上人烟稀少,田野里排得整整齐齐的稻草帮不上任何忙,偶尔几声狗吠也掩藏不住乡村的寂寥,怎么办?小李掏出手机,拨打车辆维修公司的电话,请对方派吊车,可对方还得等半个小时。 
这可不成,但又没有任何办法。


小李在路上走来走去,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希望能看见一个人影,不管给多少钱,只要能把车挪上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太阳全部隐入山后。


“滴,滴......”一辆火三轮由远而近,“嘎吱”一声停在小李面前。


原来是贫困户刘大爷从城里卖菜回来。大老远就看见了小李,以为小李在等谁。

 
“吕小娃、李大狗……”刘大爷站在梁尖,扯开了喊山的嗓门,“搞快些……帮李干部抬车喽……”


没想到,关键时候还是……一股暖流涌上小李心头。


“谢谢你们,请问,多少钱?”小李紧张地攥着仅有的两百元钱,手心已经冒出汗来。


“钱......”老乡一愣,继而又哈哈大笑开来。


“说啥钱呢,你帮我们这么多,我们还没感谢你呢,快回家吧。”


“走,回家啰!”一声吆喝,老乡们迅速消失在暮色中,只有几只在田间觅食的麻雀偶尔发出几声欢叫。

路上又恢复了平静。小李再次驱车回单位。手术室亮了三个小时的灯终于熄灭。


22:30,小李拖住疲惫的身体往家赶。


一打开房门,漆黑的客厅瞬间灯火通明,家人们推着蛋糕,在《生日快乐》的旋律中慢慢走了出来。小李觉得眼睛很潮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