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3年08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万多公里外,中国医者不负盛名
——中国(四川)第18批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医疗队的行医故事
□本报记者 白华宇

       当地时间7月25日,中国(四川)第18批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医疗队妇产科医生罗星雨和护士王益来到一名患者家里为她拔除手术引流管,完成治疗准备离开时,病人突然叫住他们说:“我有一个小礼物送给你,是我真心想对你说的话!”随后,罗星雨和王益收到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感谢中国医生Luisa为我尽心尽力地医治疾病,我非常感动……”

       Luisa是这名叫Nausa的病人对罗星雨的称呼。此前,Nausa因妇科疾病前来求诊,检查后发现有宫颈癌前病变。中国医疗队为她施治,在其住院期间悉心照顾,罗星雨还把自己的午饭送给她,中国医生的专业和贴心,都让Nausa记在了心里。

       Luisa的故事,是中国(四川)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医疗队在当地开展医疗援助,收获赞誉和厚爱的一个缩影。2017年以来,四川先后派出多名医护骨干人员,在离家1.2万公里的岛国为当地民众和我国同胞开展医疗工作,书写了一段段振奋和暖心的故事。

       克服困难

       专业技术折服当地医生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以下简称圣普)是位于非洲几内亚湾东南部的群岛国家,拥有秀美的海岛风光,但该国医疗技术落后,医务人员短缺,医疗物资匮乏。

       中国(四川)第18批援圣普医疗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副教授张鸣说:“在这里,即使是国家医院也仅能开展中低难度的常规手术,无法开展中大型手术和处理疑难杂症,很多专科都缺少医生,许多疾病无法开展诊疗。”

     “在圣普开展日常诊疗,需要充分发挥一名外科医生从本科开始接受的基本训练与基本技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处理各种临床问题。”张鸣告诉记者。

       由于该国外科技术落后,中国援外医生在执行复杂手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4月,张鸣刚到任3周,就在下班后接到当地医生的求助电话,赶回医院参与一位巨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会诊和手术。由于条件限制,当地医生在术中遇到极大困难。幸运的是,医疗队赴任时,张鸣随身带去一些特殊手术器械和缝线,成功救急完成了手术。

       由于当地各种医疗器械与药品奇缺,赴任前,张鸣就向华西医院申请了精细手术操作需要的多种手术钳、血管缝线、穿刺包等价值10余万元的器械和耗材,放入随身行李中跨越万里带到圣普。同时,根据医疗队具体工作需要,国家也每年为圣普捐赠价值近100万元的药械物资,补充了大量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的常用药物和医疗耗材,一定程度缓解了一些实际困难。

       有祖国和华西医院作为后盾,张鸣和医疗队成员充满干劲。尽管工作条件艰苦,但他们深入了解当地的自然社会发展情况、人群健康状况和语言文化特点后,面对各种病患和手术都表现得从容自如。

       4月4日,圣普国家医院妇产科主任Nelson向张鸣求助,一位17岁的女孩检查发现直径约40厘米的附件肿瘤。由于瘤体巨大,手术难度不小,Nelson计划行肿瘤+左侧附件联合切除,这种手术简单、粗糙,但相对安全。可女孩才17岁,一侧卵巢和输卵管对她的意义毋庸置疑。尽管张鸣并非妇科医生,但多年来从事肝胆胰外科和肝移植工作的他对精细手术操作经验丰富;在他的强烈建议下,经过一个半小时的紧张手术,张鸣为患者完整切除病灶并成功保住了左侧卵巢和附件。手术完成后,Nelson激动地对张鸣喊道:“哇,你成功了!”

       量身定制

       亲力亲为做好健康普及

       Nelson主任的惊喜,在医院里也逐渐成为常态,一批批中国(四川)援助医疗队通过身体力行的实战和指导,正在不断解决这个国家的医疗难题。2021年,在中国第16批援圣普医疗队的协助下,圣普国家医院完成了该国第一台超声引导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手术亲历者、第16批援圣普医疗队队员、成都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生蒋利成回忆说,他所在的医疗队经过不断地指导和查漏补缺,该国的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一些曾需要到葡萄牙接受治疗的严重心血管病人,都被医生们留在了当地。

       除了给当地病人治病,医疗队还承担了提升当地医疗水平和公众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张鸣介绍说,由于经济落后,圣普老百姓普遍缺乏健康观念和健康知识,“作为队长,从完成组队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为提升受援国老百姓的健康观念,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第18批援圣普医疗队制定了受援国医务人员培训计划,同时还针对当地妇女儿童群体,开展“孕产妇科学健康教育项目”“圣普儿童龋齿预防干预措施研究及儿童防龋科普教育行动”等。张鸣认为,“如果把所有工作方向都放在培训当地医生,那么全国最多也就100多名医生,能起到的影响非常有限;而更大的问题是广大老百姓缺乏基本的科学健康观念和知识,所以在临床工作以外,我把全队主要的工作视角转移到患者角度。” 

       8月初,一位叫Evera Mambo的患者因左上颌前牙疼痛来到医院就诊,医疗队口腔医师杨波为她进行了根管治疗和前牙美容树脂充填。在就诊时,Evera Mambo听说此次治疗不用拔牙后,喜出望外。

     “这个病人从小看牙医的经历告诉她,牙疼就要拔牙,前来就诊的时候口腔里只有13颗牙了。”杨波说,在为Evera Mambo治疗时,也同时向她普及了科学的口腔健康知识,回家后不久,她写了一封长达3页的感谢信,称“这是我一生中最成功的牙科预约。”

       团结友爱

       展现中国“白衣力量”

       除了医疗援助,我国还有不少援非项目和中资企业的同胞在圣普工作、生活。离家1万多公里的日夜,他们的健康也有医疗队在守护。

       当地时间6月29日凌晨,医疗队接到我国驻圣普电力专家组的紧急电话,电力组组长因突发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往国家中心医院急诊科就医,请求中国医疗队帮助。张鸣立即和队内内科医师罗士喜、翻译刘宁赶到急诊科。彼时,病人正在接受吸氧治疗,仍然感觉难受,经检查诊断为急性重症哮喘发作,并继发心功能不全。

       医疗队立即与当地医生联合抢救,经治疗后患者呼吸困难有所缓解,但当地治疗药物匮乏、检查手段落后,该如何做好后续治疗?关键时刻,张鸣与华西医院呼吸内科范红教授取得联系,远程视频会诊迅速开展,对后续综合治疗方案进行了重要指导和调整。经过治疗,病人顺利好转出院,其所在的派援单位非常感谢,从国内制作锦旗,不远万里送到圣普,称赞医疗队“仁心仁术,造福同胞”。

     “在这里的同胞和我们一样,都在异国他乡开展援外任务,他们的健康牵动每个援外人的小家和祖国这个大家,我们对他们的健康保障是责无旁贷的。”张鸣告诉记者。

       除了在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医疗队中也有不少负责后勤保障的工作者,为了保障队伍的活力和战斗力默默奉献。队员冯建国是队中的厨师,曾出色完成过两次援外工作,圣普已是他援外生涯的第三个目的地,他也因此被队员们称为“老非洲”。为满足队员们的“四川胃”,冯建国出发时宁愿少装点自己的生活用品,也要在行李中塞满真空包装的各种四川调料和食材。在圣普蔬菜等食材缺乏的情况下,冯建国精打细算,保证了队员们餐桌的多样化,做到了一周菜肴不重复。

       这份团结和战斗力,让身兼“白衣外交”重任的医疗队队员们完成了一系列医疗援助任务,得到了圣普政要、当地患者、我国使领馆及我国援派单位和中资公司同胞的支持和厚爱。

       张鸣告诉记者,援外医疗是重要的外交使命,也是践行国际人道主义事业的神圣工作,团队会发扬“白衣外交”的精神,不辱使命:“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形象,我们会继续努力,担起祖国赋予我们的责任,不负中国医者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