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3年08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显微镜下的巧手 改写众多家庭命运

  周盟森 成都第一骨科医院(青羊区医疗中心医院)修复重建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Ta说:我们手里修复的不只是残肢,更是患者的命运。

  肢体健全是维持人们正常劳动与生活的重要条件,尤其生活中手、脚使用频繁,受伤风险比身体其他部位更高,复杂的四肢结构对医生和团队更是有着层层考验。在成都第一骨科医院(青羊区医疗中心医院)修复重建科,有这样一双能在显微镜下精雕细琢的“巧手”,改变了诸多家庭的命运。

  全面考虑患者生活质量

     “周主任,接到一名患者,腕关节旋转撕脱离断伤,有点严重,您快来一下吧……”去年5月14日下午3点半,成都第一骨科医院急诊医学科里,接到会诊通知的修复重建科医生段蔚楠,在了解伤者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了科主任周盟森并发去患者的伤情照片。

  被紧急送入医院的何某今年57岁,是一名在崇州某洗衣厂工作的工人,做工时不慎将手伸入烘干机被绞伤。

  经检查发现,何某手腕的肌腱、血管和神经完全离断,手与身体的最后关联仅剩2厘米左右的表层皮肤。周盟森仔细评估了何某断手部位后,按照常规处理方式,直接对其进行血管和神经吻合也不是不可以,但周盟森另有担忧,“他才57岁,是家里的顶梁柱,胳膊短一截,功能会大打折扣,工作也会受到影响。”

    “哪怕难度再大,也要全面考虑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断肢再植后的存活率,避免二次手术,我们为断手多做了一套‘系统’。”周盟森在放大10倍的显微镜下精雕细琢数个小时。凌晨2点,随着止血带的放松,何某离断发白的手掌瞬间有了血色。

  为造福更多患者前行

     “可以靠我所学的技术来帮助这些可能面临残疾和绝望的患者重拾生活的信心,是一件比其他成就更值得我高兴的事情,这是我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生的初心与使命。”今年40岁出头的周盟森已经在这一亚专业上耕耘了整整21年。

  2002年,周盟森毕业后发现,主攻显微外科专业的医生少之又少,但这一领域的意义,却深之又深,“这类手术难度超过大部分其他外科手术,多是四级手术,节奏和压力更是与急诊科画等号,但收入平平。我们手里修复的不只是残肢,更是患者的命运。”20年前,从埋下这个信念起,周盟森每年都会给自己留下充足的时间,埋头于实验室,独自与显微镜做伴,以实验小鼠尾段血管、神经为素材,不断练习手上的“雕花”功夫,直到达到目前的水平。

  在周盟森来到成都第一骨科医院后,院党委高度重视修复重建科的发展与建设,为科室建立了解剖实验室,大力支持周盟森为科室培养更多的修复重建专业人才,“科室在断指断肢、手指再造、复杂创面修复、功能重建和先天畸形等多个学科方向不断精‘医’求精。”周盟森表示。

  自建科以来,周盟森带领团队治疗过包括断指再植、断肢再植、手指再造、游离皮瓣、带蒂轴型血管皮瓣等在内的复杂外伤患者2100人次。(本报记者 侯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