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讲的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在战斗中手臂中了毒箭,四方寻访名医。一日,来了一个名叫华佗的医生,他听闻关羽中了毒箭,特来医治。华佗看过关羽的箭伤后说:君侯的手臂若再不治理,恐怕便要废了!如果要根治,便得把君侯的手臂牢牢缚在柱上,然后我用刀把皮肉割开至见骨,刮去骨头上的毒,再敷上药,以线缝合,这才治得好,但恐君侯惧怕。
关羽听了,笑说自己不怕痛,更不用把臂缚在柱上,并让人先送上食物,说:先生远道而来,请先用酒菜!接着,关羽伸出受伤的手臂,说:“现在就请动手,我照样下棋吃喝,请先生不要见怪!”华佗取出一把尖刀,请人在关羽的臂下放上一个盆子,看准了位置,下刀把皮肉割开。这时关羽吃喝如常,华佗则气定神闲地说:“我用刀把君侯骨头上的毒给刮走,这就好了!”华佗的手法娴熟,话刚说完,手上的刀子已经在关公手臂的骨头上来回刮,还发出“窸窸”的声音,流出的血滴进了盆子。将士见到这情境,掩面失色,唯独关羽仍继续下棋吃喝,面不改色。不久,华佗把毒刮尽,敷上药,并把伤口缝合。治疗结束后,“公大笑而起,谓众将曰:‘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后人有诗曰:‘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
《三国演义》将这个故事写得生动精彩,引人入胜,既夸奖了关羽的勇士气概,又赞颂了华佗的医术高明。不过,深究起来,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其实只是一个演义故事。最早记载“刮骨疗毒”的是《三国志》,其中并没有说明为关羽治病的医者是谁,同书《华佗传》中也没有记载华佗为关羽治过病。那么,为什么《三国演义》要把刮骨疗毒的事迹记到华佗的头上呢?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兼通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被称为“外科始祖”。《后汉书·华佗传》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由此可见,华佗在外科手术方面造诣颇深,据说是世界上最早在全身麻醉下施行腹腔手术的医生。可惜的是,麻沸散的配方传世文献并无记载,因此难以确知。据后人考证,认为麻沸散中可能使用了曼陀罗、羊踯躅、乌头等药物。
我们再来回看刮骨疗毒的故事,华佗既然发明了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自然不必让病者经受不麻醉就刮骨的痛楚。而罗贯中之所以将医生写成是华佗,大概因为华佗是当时的名医且擅长外科手术的缘故。作者运用了“名人效应”,再加上生花妙笔,把故事写得活灵活现,又有谁会质疑“刮骨疗毒”的真实性呢?(韩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