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是医院的服务对象。让患者的利益得到尊重和保护,应该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是毋庸置疑的。
推而论之,越来越受到医院重视的文化建设,当然也要从患者的需求出发,看看在他们眼中医院文化应该是什么样的。
患者对医院品质的认可,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是医院能否急患者之急治疗疾病,是能否给予他们以关爱和尊重的感受,是医院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而这正是由我们所要建设的文化决定的,是由医生护士的气质、品味所决定的,是由医院管理者的价值追求和治院理念所决定的。
河北《衡水日报》不久前刊登过一篇报道:吉林延边和龙市的一个13岁女孩,去年12月突然双手火辣辣地疼。隆冬时节,要跑到门外让凛冽的寒风吹拂才会感到好受些。父母看着女儿双手日渐鼓起来的水肿和因天冷暴露患上的冻疮,心如刀绞。到延边、长春等多地求医,辗转在儿科、疼痛科、精神心理科,做了多种检查,结果生理指标都没有问题。可这疼痛却一天天在加剧。
这一天,女孩的爸爸在网上看到衡水市人民医院疼痛科的一期科普视频,其中讲到的“红斑肢痛”症状与女儿的十分相似——肢端疼痛、皮肤泛红,发作的部位是手指、手背或整只手,有时是脚,烧灼样疼痛难以忍受,多在夜间发作或加重。
两口子反复观看视频,随即与该院的李琳主任取得联系。3月12日,两人替换着,一口气开车20多个小时奔赴1500多公里赶到了哈院。女孩入院后,李琳主任成立专班,组织手足外科、精神心理科专家会诊。凭借娴熟的专业技术,辅以臭氧治疗、放射性冲击波治疗等一系列疗法,5天之后奇迹出现了,孩子从撕心裂肺的疼痛中解脱出来,有了舒心的笑容。
后来,女孩的双脚又出现剧烈疼痛再次住院,医院的医务人员在继续精心治疗的同时,还特意给孩子买来她爱吃的烤猪蹄,送来新书包、玩具,关心鼓励她,直到她痊愈。女孩出院时说,她对医院“将会铭记一生,用爱回报爱,将来做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其父母回忆这段坎坷的求医路,也是百感交集,发自内心地“感谢哈医培养出疼痛科这么好的团队”。
李琳主任说:“我们以‘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的精神培育科室文化,倡导做有温度的医者,常怀仁爱之心、尽己所能治愈患者病痛。”
我想,这不正是患者所需要,也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医院文化吗?衡水市人民医院的所为,没有辜负患者一家驱车20多个小时,1500多公里的奔赴,没有辜负患者对他们的信任与期望。
著名作家陈祖芬有一篇文章,说到他们夫妇在访学期间到哈佛医院就诊的感受。那里的医护人员的尽职和周到,给他们留下非常好的印象。她写道:“哈佛医院没有标语,没有口号;文明是空气,是气质,是质地,是地心引力。在那里可以享受医生、护士的友爱和欢快,享受到自尊和自信。”这位女作家曾以政协委员提案的方式呼吁,在医院的建设发展中,一定要“将诚信、爱心融入医院文化,形成亲和向上的医疗服务氛围。”其言语之恳切,值得我们细细地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进入医院就医,从门诊大厅到诊室,从手术室到病房,时时都在观察医生护士和职工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内心思忖着这里是否值得自己信任。患者需要医院所呈现的文化,应该是“真”,是“实”,是走进医院扑面而来的那种充满善意的感受,是就诊过程中真切体会到的医者的责任心和职业素养。刻意的装点和粉饰,标语口号和夸夸其谈绝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那样的文化建设,不仅无助于医院、科室的健康发展,甚至会让职工反感,遭到患者和公众的诟病。
一家医院要真正办好,医院和科室管理者要以多种方式将职业使命和责任点点滴滴地融入职工内心,让每个岗位的人都重视起自身情怀的涵养,重视起人格的完善,创设出医院和科室科学、文明的环境和氛围,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医治疾病和维护健康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灌输,需要规范,需要榜样,需要传承和熏陶。其历程无疑是漫长的、艰苦的,甚至需要几代医院领导一以贯之地坚持不懈。我们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医院和科室管理者、广大医务人员正在这条路上实践着、探索着,不断开辟出新的途径,创造出新的经验。 (高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