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之外,我也有很多次临床体验的机会。有时我去医院做志愿者,有时跟随医生到患者家中出诊,还有时在不同科室见习。在这么多临床体验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重症监护室(ICU)见习。
ICU给我的感受是,这里不相信“眼泪”。因为在这里根本没有时间去感受、感动,每分每秒都投入到了对患者的抢救工作中。ICU病房的气氛不会是活跃的,持续的监护机器声音、病人断断续续的呻吟以及医生护士紧锁的眉头,总是让人感觉有些压抑。
“护士,快来!”对我来说,这是最令人紧张的一句话,尤其是当配合上家属紧张的颤声时,我的心简直要跳出嗓子眼!第一次听到这话是在留观室突然传来一声尖利而急促的叫喊:“护士,快来啊!”我当时整个人从凳子上弹了起来,紧张得手脚冰凉。我赶紧跑向患者,顺便呼喊医生……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医院里的“生死时速”。
然而,在我还来不及松口气的时候,监护器的蜂鸣声又惊扰了我。我转过头看到3床病人脸色苍白、心率38次/分钟、血压掉到70/40毫米汞柱,抢救车和呼吸机将床尾围得严严实实,床帘内医护人员紧张地抢救着,帘子外的家属在焦急地哭诉着。经过10分钟紧张、有序、有效的抢救治疗,患者心率上升至110次/分钟,血压上升至100/52毫米汞柱,血氧饱和度96 ,面色由苍白逐渐转为红润,生命体征平稳。
结束了一天的见习后,我走出ICU,看到走廊里等待的家属。他们把走廊当成了临时住宿点,吃穿睡都在这儿,夜以继日地盼着ICU传来好消息。当他们的目光与我相遇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期待。对于我们医学生来说,学习不仅为了自己的进步,更是为了这些期待的眼睛。
在医院里,尤其是在ICU病房,抢救和死亡是家常便饭,有的抢救成功,有的抢救无效而去世。在学校里,我们学习了如何尊重死者,如何为他清洗身体,如何为他摆放姿势,如何安慰他的家人。但没有一门课程教会我们如何陪伴病人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也没有一门课程教会我们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面对死亡。我虽然学过很多医学和护理方面的知识,但在医院里经常会感到无所适从、惊慌失措,想帮忙又怕做错,这种无奈又气馁的情绪一直萦绕在我心头。
有一天,我把我的困惑告诉了医院里的带教老师。老师说,她在我这个年纪的时候也是这样的,遇到抢救时手忙脚乱、十分气馁,甚至比我还要恐惧,但人总是慢慢进步的,每天学一点,慢慢就会掌握得越来越多。老师说:“在ICU遇到的病人去世的情况比较多,但只要我们尽力了,就不会有遗憾。要做到问心无愧,就需要用庞大的理论和技能来支撑。你的医学之路还很长,慢慢努力,总会取得成功。”
在如花般的年纪里,我带着未知与好奇走进了患者的世界,看到了他们缠绵病榻的痛苦面容,感受到病患渴求、期盼的目光,也目睹过生死离别的情景。温柔的话语、匆匆的脚步、甜甜的微笑和尽心的服务,每一个护士都在用爱抚慰着受伤的心灵。几年的护理学习生涯,让我更加理解人世的悲欢离合,深谙生命的可贵。 (作者系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