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19年07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患者的肿瘤长在了腹膜后间隙里,与周围血管、脏器紧密粘连
医院“组团” 闯手术“禁区”摘瘤
李诗敏 本报记者 侯文瑾

55岁的王阿姨才退休,正准备好好享受退休生活,却不料遭遇了晴天霹雳——被确认肚子里长了一枚直径10cm的肿瘤。更可怕的是,肿瘤位置太刁钻,长在了腹膜后间隙里,还与周围的血管、脏器紧密粘连。因为手术难度巨大,这类肿瘤被众多外科医生视作手术“禁区”,稍有不慎就可能累及“无辜”脏器。但如果不及时治疗,王阿姨的生命将受到威胁。日前,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近10个学科的相互协作下,制定出了一套精细化的“作战方案”,经过6小时的手术成功为王阿姨剥离了这枚惹祸的肿瘤,同时成功保护了周边脏器。

 

手术高难
肿瘤和脏器“一饼粘”


今年5月,王阿姨总是觉得右侧腰部隐隐作痛,到就近的医院检查后发现了这个腹膜后肿瘤,先后辗转多家医院,得到的答案都是“成功率极低”。
“虽然有难度,但也不是没法处理。等你入院完成更详尽的检查后,我们依据结果来制定详尽的方案。”几经辗转,王阿姨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看到了一线生机,该院普外-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崔驰的一席话让她开心不已。
增强CT结果证实,王阿姨的下腔静脉、右侧输尿管及部分十二指肠均受到肿瘤的侵犯,而右侧肾脏、右侧肾静脉以及卵巢等盆腔脏器则是可疑受到侵犯。对医生来说相较简单的手术方式,就是把肿瘤和累及的脏器“一锅端”。但是会让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挑战。
如何完成剥离肿瘤又尽量减少腹盆腔脏器的切除,就成为了手术方案的重点。针对这一问题,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张抒先是组织各学科专家组,先后两次就手术的方式、风险以及处理预案等进行深入讨论。“该手术的重点,除了完整的剥离肿瘤、尽量减少切除范围以外,还有切除受侵的下腔静脉后的重建问题。”张抒解释说,如果在大血管操作上稍有不慎,患者就可能因为大出血死亡。为确保患者生命安全,之后又由普外科联合麻醉科、ICU、泌尿外科、妇产科、肾病内科等多学科共同会诊探讨。通过先后3次的讨论,各学科的专家就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了逐一梳理,并一一对应制定应急方案。

 

组团战斗
精细剥离肿瘤 成功“拆弹”


7月18日上午9:30,王阿姨的手术正式开始。完成麻醉后,由崔驰及该院普外-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肖渝清共同主刀,普外-胃肠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的专家随时待命,以应对各种可能突发的状况。面对广泛浸润的肿瘤,除了要保护周围脏器,还需要注意避让血管,以免有大出血的情况发生。手术中,两位主刀医生沉着应对,在“禁区”内抽丝剥茧寻找路径对肿瘤实施精细剥离。
而本次手术的一个重点,就是对于右侧肾脏的保护。崔驰表示,此前的CT显示右侧输尿管被包绕在了肿瘤里,而右肾静脉和右肾则有被侵犯的迹象,“如果这侧的肾脏真是遭遇了大面积的浸润的话,这个肾只能切除。”手术过程中,两位主刀医生根据术中实际情况,对于肾脏的情况进行了再次分析,认为该侧肾脏可以保留。因此,整个手术只是切除了部分被侵犯的下腔静脉,并在极短的时间内使用人工血管进行了下腔静脉近远端的吻合重建,控制了术中出血,其余再未切除任何脏器组织。
通过整个团队6个多小时的倾力配合,终于成功将这个肿瘤从王阿姨的腹中取出,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腹腔内各脏器的正常解剖结构与功能。目前,患者术后恢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