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面瘫大家都十分熟悉,也经常会在生活中遇到有面瘫问题的人。通常情况下,面瘫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突然性,事先不会有任何征兆。面瘫患者常常会突然发生口歪眼斜和闭目不全的症状。在治疗面瘫时,最常使用的一种治疗方式就是中医针灸。其在治疗面瘫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同时,越早地对面瘫进行治疗,所达到的效果和恢复速度就越高,并且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发生后遗症的风险。下面针对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进行详细探究。
面瘫早期的治疗
在对面瘫进行早期治疗时,主要选取的穴位为患侧的攒竹、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和双侧的合谷等穴位进行针灸。在配穴时,若属于风寒证的面瘫可以加上风池穴;风热证的面瘫可以加上曲池穴;如果患者为亨特氏综合征,其有剧烈的耳后疼痛问题,则需要采取电针的形式,对翳风、头维等穴位进行针灸;若患者进入到恢复期后,则需加上足三里;若患者有歪斜的人中沟,则需要加上水沟;若患者有较浅的鼻唇沟,则要加上外迎香。
在实际的针灸治疗过程中,主要使用毫针针刺法。即对患者穴位处的皮肤进行直刺或横刺,深度保持在0.5~1寸。在此过程中,下针的力度以患者疼痛和酸胀感为最佳。针停留时间大约30分钟。在此过程中,要行2次针,并对轻刺激的方法进行采集。对于患者面部的穴位,初期不能对电针进行使用,主要以平补平泻法来对面部腧穴进行下针。进入到恢复期后,可加入灸法。若处于急性期,在针灸面部穴位时,要避免过重的手法,针刺深度不能太大,针刺穴位不能太多。若对肢体远端的腧穴进行下针,可以采取泻法,并适当加重手法。
面瘫恢复期的治疗
恢复期内的面瘫患者,病情相对平稳,耳后的疼痛感会消失,部分患者还会逐渐有好转的迹象。还有部分患者虽然面部肌肉状态还处于沉睡中,但其已基本没有任何表征,所有的症状都趋于平稳。恢复期一般为发病后的1周~1个月内。在治疗时,面部的穴位选取可以继续沿用早期治疗的穴位,并辅助双侧足三里,同时足三里处可以采用针灸的方式进行治疗。
患者的面部穴位可以结合患者实际的体质状况,对其酌情使用电针疗法,治疗强度以患者有轻微跳动且可以忍受的面部肌肉为最佳。若部分患者在针灸一段时间没有任何动静时,可以利用点刺法,通常选择1寸的针,并点刺眼睑、阳白穴和颊车等处。此时,刺激量需要适当增大。此外,也可运用皮肤针疗法,在对颧髎、阳白、地仓和颊车等处,应用梅花针进行叩刺,以局部有潮红为最佳。行针次数可以每天1次或隔天1次,对于局部还可以配合隔姜灸法进行治疗。
如果患者的面部肌肉功能开始逐渐恢复正常,对患者局部位置进行刺激的方式可以减少或停止。此时,可以选取远端穴或者背俞穴来进行治疗,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由于针灸的作用具有累积的作用,因此,患者患侧针刺量过大极易引发患者患侧部位出现面部肌肉挛动的问题,严重的还会有倒错现象发生。当实施全身气血阴阳调治方法一段时间后,需要观察患者面部肌肉的实际情况,然后再对患侧的面部穴位进行针刺处理。通常行针的次数可以隔天进行1次或1周进行2次。
面瘫后遗症的治疗
通常情况下,面瘫若为无菌性炎症所引发的,都具有良好的预后效果;若是面瘫为病毒所引发的,则预后效果不佳,通常患者在3个月至半年内没有恢复健康,基本会有后遗症存在。
如果患者有局部的面部肌肉出现发僵问题,且不能缩紧或者放松,该部分肌肉表现出半收缩的肌肉情况。穴位需要选取足三里、合谷、太冲和三阴交等远端穴,并对局部进行放血处理。在进行放血时,一般会针对发僵的局部穴位,使用三棱针或者26号粗针进行点刺。穴位选用阳白、地仓、颧髎和颊车等。然后同患者实际状况相结合,配合运用拔罐疗法,通常每周实施2次治疗。若患者面部肌肉有部分挛动情况,可以对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和上病下取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与此同时,患者逐步恢复的过程中,需要遵循扶正治本的原则,并对背俞穴进行选取,来调治其内脏功能。
目前中医对面瘫进行治疗时,针灸疗法已经基本实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基于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量化指标之上,还需要加大深入性的研究,确保在针灸治疗方面能够实现标准化和科学化,进一步提升疗效。(崇州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