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3年06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食道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的研究与进展
文向芳

       食管癌,又称食道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及致死率逐年上升,因疾病本身特点及消耗过多导致患者术前伴有营养不良及恶病质。目前临床中食道癌以外科手术结合放化疗综合治疗为主,术后因短期不能进食、手术创伤、液体丢失,多数患者均存在营养不良、贫血等情况。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出现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的概率上升,增加患者术后康复的时间。有研究表明,癌症患者约五分之二的患者是死于营养不良及由于营养不良引发的并发症并非死于癌症疾病的本身。因此,术后实施肠内营养,是改善营养不良的状况及预防术后并发症,最安全、简便、经济、有效的治疗方式。

       肠内营养(EN)是指将一些只需化学性消化或不需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液注入患者胃肠道内,提供患者所需营养素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利于营养吸收:常使用流质饮食,容易被消化道吸收利用。

       2.维持细胞结构:改善和维持肠道黏膜细胞的正常结构,保护肠道屏障功能,防止肠道菌群失调,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促进蛋白质合成:补充机体所需营养能量,提高免疫力,对重要脏器生理功能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具备高效、耐受及安全等优势。

       4.有助于术后恢复: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协助食道癌术后患者恢复自身肠道通透性,降低患者的应激代谢,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减少炎症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伤口早期恢复,缩短患者住院天数,降低患者住院费用,使患者心理得到安慰。

       5.当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时候(如:乳糜胸、吻合口漏),肠内营养可以长期、安全有效地供给患者足够营养,节省费用。

       6.其他优点:并发症较肠外营养少,且经济、安全。

       如何使肠内营养在患者营养支持中得到最大疗效?选择时机非常重要。禁食时间长的患者会出现胃肠黏膜萎缩、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免疫及肠道黏膜屏障被破坏的情况。因此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时会出现营养不耐受现象。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减轻食道癌术后应激反应、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伤,促进肠黏膜屏障的修复,恢复肠道功能。同时还对肠黏膜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有助胃肠道激素的分泌。除此之外,不仅维持了黏膜的完整性,还维持了功能屏障抑制C反应蛋白(CRP)、补体蛋白,减轻炎症反应。

       肠内营养的供给途径

       临床中,为患者选择肠内营养输入途径时,应根据患者消化道结构的连续性、消化吸收功能、实施肠内营养有无误吸及反流的风险等进行评估实施。目前,肠内营养途径有管饲和口服,管饲包括:鼻胃管、鼻肠管、胃造口及空肠造口等,鼻饲管及空肠造口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

       鼻胃管和鼻空肠营养管:因其创伤小、可维持胃肠道的完整性,费用低等优势,是目前较常用的肠内营养通路。

       胃造口及空肠造口置管:胃造口是在内镜下经腹腔穿刺进入胃腔,导丝引导下将胃造口经过口腔、食管放置胃腔前壁,空肠造口是将管道置入空肠内管道固定于腹壁。

       随着肠内营养在临床的深入研究,肠内营养成了研究的热点。只要胃肠道及消化功能健全都应首选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病人营养不良的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临床医学认可。患者的营养情况决定食管癌术后的预后,根据手术方式及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营养方式与合理的进食时间,以及营养剂的选择相结合可以改善食管癌病人术后的营养状况,提高病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同时,随着营养学与临床治疗之间的结合,相关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将得到提高,这将为患者健康的恢复奠定良好的基础。 (乐山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