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3年06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特色诊疗服务
“望远镜+保护甲”精准施治

       人们常说西医是实验医学,中医是经验医学,中西医的诊疗理念和手段虽然大不相同,但目的都是强身健体、治病救人。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结合,西医救急,中医慢疗,像煲汤一样,大小火结合才能得到一锅好汤。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思维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室得到了扩展与接受,并在大病管理、慢病防控等工作中发挥了十分明显的作用。也正是有了中西医结合科室,才让59岁的姜阿姨顺利撑过了8次化疗。

       当西医遇上中医,肿瘤患者获重生

       姜阿姨被确诊为弥漫性大B淋巴瘤后,需要接受8次化疗。而化疗就像“机枪扫射”,在攻击癌细胞时,也会杀掉正常细胞。如何让姜阿姨的身体能快速恢复继续投入战斗?这时,中医“粉墨登场”,与西医治疗形成融合手段。第一期的化疗后,姜阿姨的身体出现了失眠、脱发、恶心呕吐、胃口差等副作用。而这些副作用会影响姜阿姨的营养摄入,让她失去与肿瘤抗争的力量。

       中西医结合科主任罗权结合五运六气体质辨识,判断姜阿姨脾胃以及肝肾受到影响,便辨证施治地进行调理,让姜阿姨能以较好的身体状态扛过8次化疗,重获健康。

     “太难受了!很多次想放弃了!”姜阿姨称,正是罗权及其团队的悉心调养才让她免受了巨大的痛苦,也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罗权称,中药和化疗并不冲突,并且中药配合化疗可以起到减毒和增效的作用。减毒就是控制胃肠道反应、皮肤反应等,增效就是增加化疗的疗效。

       慢病管理与中医治未病的不谋而合

       此外,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中西医结合方法还在呼吸慢病,糖尿病,骨关节慢病,突聋、面瘫、脑血管意外等神经性慢病,以及消化道慢病等治疗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随着我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慢性病也进入高负担期,慢病管理的需求迫切。慢性病是终身性疾病,一朝诊断、终身治疗。早期预防,延缓进展,减少并发症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思路,而这与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痺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

       以呼吸慢病为例,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王玉珠主任医师介绍说,西医可以在病情进展的急性期发挥快速控制症状的作用,而中医可以在病情的稳定期发挥“固本”的作用,通过中药方剂、熏蒸、针灸、呼吸康复训练等办法健脾化痰、降气平喘、提高呼吸肌力,起到减缓疾病进展的作用。

       尤其是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中西医结合科室大概接诊了200多个病人,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极大地缓解了病人因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状。

       此外,糖尿病也是老年慢性病中的常见病,长期的高血糖会损害心、肾、眼、血管等器官,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是造成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通过中西医结合手段可以更好地控制病人的血糖水平,延缓甚至截断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临床一些糖尿病患者血糖居高不下,除了药物、饮食、运动因素之外,还能找到一些严重干扰血糖控制的诱因,如失眠、便秘、情绪波动、疼痛、感染等,这些诱因被称为“血糖难控因素”。通过中医药直接或间接的降糖作用,对“血糖难控因素”进行干预,有利于更好地平稳降糖。另外,中药还能够发挥辅助降糖作用,通过中药“辨证论治”,提高机体对降糖西药的敏感性,消除药物的继发失效,从而减少西药的用药种类以及剂量。在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的治疗上,中医药亦能发挥重要作用。

       据中西医结合科医生吴挺超介绍,在门诊期间曾有一位婆婆找到他,说不想吃那么多西药,想通过纯中医手段治疗糖尿病。吴挺超根据病人的情况配出中药方剂,在合理饮食控制的前提下,婆婆的空腹及餐后血糖逐渐达到控制范围。长期随访婆婆的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以及血糖依然控制得很平稳。

       目前,医院也在积极推进“中医药进病房”,让中医走进传统以西医为主的临床科室,中药饮片、擦剂、针灸、火罐等项目都参与进去,患者满意度非常高。

       中医“医美”发挥小针灸大作用

       除了对症下药以外,中医适宜技术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说起罗权的拿手项目,排名第一的便是“五运六气辨证埋线治疗”。

       常阿姨是被美国聘请过去的学者,长年定居国外,就在3年前由于过度劳累,身体抵抗力下降等原因,不幸患上面瘫。由于远在异国他乡,她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在面瘫的3年时间里,常阿姨不敢拍照,不敢笑。去年回国探亲的时候,来到罗权处接受埋线治疗。罗权说:“针对顽固性面瘫,埋线是目前比较有效的办法。”

       在初步诊断了常阿姨病情后,罗权及其团队将治疗分为三步进行:首先借助“透刺”的办法,增强面部神经的敏感性;再利用拔罐和外敷药,帮助恢复皮肤的肌理感;最后根据常阿姨面部肌肉情况进行埋线,保证穴位的长效刺激。在接受了两次埋线治疗以后,常阿姨的面部在保持静态表情的时候,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也不再害怕拍照了。 

       同时,“穴位埋线”在减重方面也能发挥作用。卜阿姨喜欢跳国标舞,但是最近跳舞总觉得膝盖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发现是膝关节超伸。在骨科门诊结束治疗后,医生提醒她,体重过重,给了膝盖很大的负担,减重也非常重要。

       罗权及其团队也根据卜阿姨的体质用中药和埋线的双重办法,进行减重规划。罗权介绍说,卜阿姨肚子部位的脂肪堆积严重,主要是脾胃运行不畅。通过中药一方面可以抑制她对肥厚食物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加快脾胃的运转,促进消化。埋线的每个疗程针对性也不同,在6个疗程的埋线结束后,卜阿姨的体重从150斤减到120斤左右,已经属于正常人的体重范围。现在,卜阿姨每天都能开心地去跳国标舞了。

       罗权说:“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古老的针灸治疗方法,依据针灸‘静以久留’的原则,将可吸收的羊肠线埋入特定的穴位中,利用其对穴位的持久刺激作用,可以调整人体的代谢功能和内分泌功能,从而达到减重的目的。”

       除了穴位埋线以外,针灸中的“电针”也是中西医结合科的一个特殊项目。传统的针灸疗法需要“行针”,是通过上下摇晃、弹拨针灸针持续刺激穴位以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常用手法包括“白虎摇头”“赤凤迎源”“苍龟探穴”“青龙摆尾”等。现在通过给针灸针通电,形成“电针”就能达到“行针”的效果,而电刺激的频率、振幅的不同也能相应地起到不同行针手法的效果,常规模式包括“连续波”“疏密波”等。

       这一类电针在治疗神经性耳鸣、突聋、脑梗后遗症偏瘫、面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耳鼻喉科、神经内科等相关科室经常会邀请中西医结合科的医生去会诊,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电针以及中药的治疗,患者症状会有较好的缓解。而脑梗后遗症一般会出现一侧肢体的麻木、肌力下降等情况,通过电针刺激穴位可以疏通肢体的经络,让病人逐渐恢复肌力。

       中西医各有优势,西医中的检验医学等给中医开了“望远镜”,让中医断病更准,治疗更精;中医的穴位、针灸等给西医穿了“保护甲”,为西医治疗排忧解难。二者取长补短,能够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文/图 尚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