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19年07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我会尽一切努力挽救生命”
攀枝花援藏医生两年守护 用心保障当地群众健康
陈施妤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会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去挽救生命”,这是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援藏医生徐潘经常说的一句话。2018年10月,徐潘加入攀枝花市第五批援藏干部队伍,来到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援藏历程。目前,他已从初到时“高寒、缺氧、孤独、无尽思念的感受,转变成了对这里的理解。他说,在这里,走同样的路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在这里,同样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准备;在这里,生同样的病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恢复;在这里,需我更多的付出和担当。

开展知识讲座
为当地医院“造血”
初到木里,饮食的差异、高原环境的不适、语言的不通,让徐潘感到一丝忐忑。很快,工作的繁忙让他忘却了焦虑。徐潘发现,在这个“风光无限好”的小县城里,却依然存在着已经很少见的结核性疾病,疾病和贫穷让这里的人民饱受折磨。徐潘下定决心,在木里的两年里,一定要做出成绩,将自身所掌握的医学知识进行播撒。
“我们援藏的目的是化‘输血’为‘造血’。”徐潘牢记自己的使命,想为木里县人民医院打造一支专业的医疗团队。偏远贫困地区的医院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不是设备条件的落后,而是医疗人才的缺乏:木里县人民医院的大多数医生都是专科学历,知识储备量缺乏,临床经验不足。
对此,徐潘定期在院内开展知识讲座,为徒弟们解疑答惑。
“徐老师讲课条理清晰、生动有序,时常举一些经典的案例、病例,通过听课,我们学习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进一步提升了我们的专业技能。”这是木里县人民医院医生郭登俊对徐潘的评价。
在日常的工作中,徐潘发现一种很好的操作技术在当地医院并没有得到运用,即将CT图层做减薄处理,图层越薄越有利于分析患者病情,于是他立马着手带领着科室医护人员学习这项技术,提升当地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
危急时刻
专业经验隔空“救人”
在援藏过程中,3月10日深夜的电话让徐潘印象深刻。“徐医生,快来科室,有一位头脑清醒,手脚不能活动的病人需要你诊断。”电话是医院打来的,凭着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徐潘马上意识到患者可能存在高位截瘫,随意搬动会危及患者生命。他立刻从家里出发,一边朝医院跑一边电话告知值班人员,“你们先安抚好病人,让病人躺着,千万不能搬动,尤其不能让头部活动,要做好头部固定。”并告诉急诊科医师、护士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我马上到”。
紧急赶到医院,徐潘立刻给病人做CT检查。结果显示,患者颈4椎体向后Ⅲ度滑脱,椎体多处骨折,骨性椎管重度变窄。徐潘立即电话告知总值班、临床科主任并一起阅片后,做出初步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征得患者同意后,立即将其转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进一步治疗。
椎体骨折的患者随意搬动可能会加重脊柱的损伤,尤其是颈椎损伤的患者,很可能引起呼吸、心跳骤停而直接导致死亡。由于徐潘及医护人员处理得当,该患者避免了检查和搬运过程的二次损伤,得到了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处置,为进一步治疗赢得了时间。当大家称赞徐潘精确的辨别能力与危机处理能力时,他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会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去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