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3年05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绵竹市福寿苑养老中心
贴心!这里住过8位百岁老人
本报记者 王丹

     “如不是送到这来,我老汉儿可能早都没在了……”日前,张希良(化名)的女儿女婿们带着新衣服和吃的东西来看他。

       这是张希良住进绵竹市福寿苑养老中心的第3个年头。今年89岁的张希良患有阿尔茨海默病,随着儿女们也迈入了老年行列,对老父亲的照顾也逐渐有心无力。如今老父亲住进了医养结合的养老中心,儿女们每天一有空了就来看看,陪老人说说话。

       从空置许多房间到一床难求

       在绵竹的众多医养结合机构中,福寿苑是以护理和贴心出名的,如今更是一床难求,这一切都要得益于院长——张万惠。

       2015年,全国启动了养老机构消防大清查,张万惠当时所在的养老院因消防不过关被立即关停。一夜之间,张万惠带着57名老人搬进了如今的福寿苑。

       福寿苑养老中心的负责人李蓉是医生出身。在李蓉心中一直有个建养老中心的梦。“因为我看到过很多子女为了父母赡养问题扯皮,推卸责任,以后如果条件允许,我要建一个养老院。”

       李蓉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时她新建的养老中心完全按照医院标准修建,各项设施完备,每间房子有单独的卫生间,上下楼有医用的大电梯,可因为刚刚起步,空置了许多房间,张万惠带来的老人一下就将房间全部住满了。张万惠带来的不仅是57个老人,还带来了人心,带来了一支优秀的护理团队。

       因善良收到许多托付

       在这里,有一半都是失能、半失能老人,每一个老人都被收拾打扮得整洁干净。有的送父母来过后,自己也住了进来;有的则是夫妻俩住在这里。

       83岁的李婆婆3年前,带着自己50多岁的女儿住进了养老院。她的女儿自小患有智力障碍,李婆婆走哪带哪,如今自己年纪大了,她给自己找到了养老院,也给女儿找到了一个安顿的处所。“我们没有收她女儿的床位费,只收了一点餐费。”在福寿苑养老中心,像李婆婆这样特殊的人群还有不少,医院也都只是象征性收点费用。这样的善良收到了许多托付,李婆婆将自己的老年生活托付给了这里,也将女儿的后半生托付到了这里。

       每顿饭做成4种形式

       在从业的14年时间里,张万惠送走的老人有300多位。医院对所有的护理人员要求都很高,卧床老人每两个小时必须翻身,擦拭身体,如果第二天发现有褥疮,那护理人员就要受到惩罚。在大家眼里张万惠有两张脸,一张对待工作严肃认真的脸,另一张就是对待老人和蔼善良的脸,在这里的每一个老人的情况她都如数家珍,张婆婆喜欢看电影《红色娘子军》,袁爷爷只能吃软一点的饭……

       中午到了饭点,护理人员给老人们一个个穿戴好围兜。三菜一汤是每顿饭的标准,但因为老人们的需求不同,厨师们要将每顿饭做成4种形式。牙口好的老人就吃正常的饭;有的老人要吃小块点的;有的需要把饭菜和在一起,就用破壁机打成稀饭;还有的老人因为只能插管,就需要打得更细一点,从鼻管里送进去。

     “你既然选择了这项工作,你就必须认真地对待这项工作,对这些老年人一定要好。”这是李蓉和张万惠身体力行的工作准则,在医疗照顾+精心护理下,这里的老人都得到了超出家属预期的生活质量,生命周期也因此而拉长,在这里住过的百岁老人有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