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3年01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和治疗
欧明成

       高血压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死亡率,也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因素之一。一般认为非同一天测量血压时,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且没有服用降压药物的情况即为高血压,其早期症状多表现为轻微的头疼、头晕等,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则对靶器官造成严重损伤并引起一些并发症。西医治疗中降压药物种类丰富,降压疗效也比较理想,但患者用药后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对患者身体健康依然有所损伤,相关研究表明中医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少,其能够在辨证基础上根据证型采取精准治疗措施,治疗效果更让人满意。鉴于此,本文从中医角度谈一谈对高血压的认识和治疗。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中高血压属于眩晕病的范畴,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失眠、肢体麻木等,其认为疾病的出现与风、火、虚、痰等相关。从病因来看,包括:长期精神紧张下心脏及周围器官活动气血消耗增加,心火较旺引发病理性血压升高;年龄增长下经脉系统逐渐变得坚硬,功能性减弱,经脉血量增加引发血压升高;饮食不合理下辛辣、油腻、高盐等食物对脾胃产生损伤,蓄积过多水、痰等物质影响消化吸收,影响肝脏功能引发高血压等。根据病因可将高血压辨证为不同证型,当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过度紧张、头晕目眩、舌苔较薄且发红以及脉弦数等时,为肝阳上亢型,治疗原则为平肝潜阳;当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耳鸣、视力模糊、失眠多梦、腰痛膝软、四肢僵冷以及脉弦细等时,为阴阳两虚型,治疗原则为滋阴助阳;当患者临床症状为头晕耳鸣、腰酸膝软以及脉弦细等时,为肝肾阴虚型,治疗原则为滋阴平肝;当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胸闷以及脉弦滑等时,为痰湿中阻型,治疗原则为健脾化湿。

       高血压的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从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按照不同证型的治疗原则,采取相对应的中药治疗方法。对于肝阳上亢型,给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用药有夏枯草、天麻、石决明、生地黄、羚羊角粉、钩藤、鳌甲和酸枣仁等;对于阴阳两虚型,给予左归丸或者右归丸加减治疗,用药时需考虑到患者为阴虚还是阳虚并合理选药;对于肝肾阴虚型,给予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用药为生地黄、酸枣仁、菊花、杜仲、北沙参、泽泻、白芍、熟地黄等;对于痰湿中阻型,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用药为半夏、竹茹、生白术、石菖蒲、茯苓等。科学合理用药,对症治疗可获得显著疗效,改善患者血压水平达到正常标准。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方法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发展,其主要是通过针刺方式实现对经脉络中气血的调节,让经络中气血通畅地运行起来,平衡患者体内的阴阳,调整脏腑器官功能,稳定体内环境,进而降低血压。对于针灸穴位的选择各患者之间有所不同,也需要辨证其证型并考虑其体质,如当患者辨证为痰湿中阻型时一般对百会穴、曲池穴、内关穴等施以针刺;当患者辨证为肝阳上亢型时一般对光明穴、阳陵穴等施以针刺,由此获得较好疗效,减少患者器官受损情况,改善患者亚健康状态。

        穴位按摩治疗。穴位按摩方法在治疗高血压中不仅简便易行,而且降压效果较好,很少出现不良反应,因而是多数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常用的疗法。不同穴位有不同的治疗功效,如按摩百会穴可安神醒脑,缓解紧张疲劳,一般是将手掌紧贴穴位后按照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按压;按摩涌泉穴可通畅气血,改善视力,滋肾养肝,一般对足底涌泉穴和整个脚掌进行按搓;按摩桥弓穴可促进血管扩张,降低心率,在推拿按揉穴位时需注意只能单侧进行,否则会导致头部供血受到影响引发头晕;按摩合谷穴可缓解脖颈部位血管的紧张,需把握好按压刺激的力度。

 (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