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2年12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保健部——
保障妇幼健康的“前哨”
本报记者 侯文瑾 白华宇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保健部于2002年在成都市妇幼保健院(成都市妇女儿童医院中心医院)正式创立,20年来在两任保健部主任的带领下,团队规模从建科时的八九个人,到现在的28人,并下设5个二级科室(妇保、儿保、项目、信息、出生缺陷),发展成为省内乃至全国妇幼群体保健设施最齐全的团队之一。成都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效果明显,妇女儿童常见病得到有效控制,都离不开这个团队的努力。


在危急情况发生之前
编织一张“母婴急救网络”

 1月25日,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在为一名40岁高龄产妇做剖宫产手术时,突然发现产妇子宫下段密布粗大的蚯蚓状血管,经检查发现产妇为前置胎盘。在产下宝宝后,产妇出现出血、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的紧急情况,抢救团队立即报告成都市产科和新生儿急救管理办公室,成都产科急救网络迅速启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专家陆续到位加入抢救……在这场“生死时速”抢救的背后,是成都产科急救网络迅速协调各方救治资源,最终母子平安。


 在世纪之交,随着成都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和流动人群生育占比迅速增加,但彼时成都市的助产机构存在数量虽多,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的局面。为了保障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安全,让市民接受高质量孕产服务,2006年,由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牵头成立的成都产科急救网络应运而生。“这是由全市各级助产服务机构全力参与,应急指挥中心和血液中心为支撑的覆盖全市的县级-片区-市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体系,产儿科急救管理办公室就设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由保健部负责产儿科急救管理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说到产急办的建立,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保健部主任杨柳不禁感慨,“2004年我进入保健部,可以说是和产急办一同成长起来的。”这一全面建成的急救管理体系推行多学科协作救治机制,实施全程待命的两级专家值班机制,确保产儿科急救的快速反应和可及性。


在先天疾病恶化之前
让保障多一点,再多一点


 10月28日9时,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母婴二区内,护理人员告知王女士:她的孩子将是第一位接受遗传代谢病筛查(扩容后)项目的宝宝。


 面对监护人的疑惑,护理人员耐心地向她介绍了该项惠民政策,监护人欣然签署了《新生儿多种遗传代谢病检测补助知情同意书》,并按照医务人员的流程指引完成了相关手续,待护理人员确认相关信息无误后,于9时15分顺利为该新生儿采集了足跟血,之后完成了送检。


 成都市从2015年开始实施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项目,聚焦严重多发出生缺陷病种,逐步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范围和受益人群。2022年10月28日,成都启动实施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新生儿多种遗传代谢病免费检测项目。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作为该项工作的牵头实施单位,发挥妇幼保健三级筛查网络优势,充分利用30年来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先进经验,精心组织,制定措施,有序推进。新生儿疾病筛查业务范围包括: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听力障碍诊治、先心病筛查、耳聋基因筛查。近5年年均筛查近20万人,筛查率99%以上。


 作为我国出生缺陷发病率最高的疾病、5岁以下儿童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先心病救助是完成我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中的一门大考。早在2021年1至4月,保健部就联合多学科上百人的团队,综合国内外先心病诊疗的20个标准(操作)作业规程文件、12个诊疗指南、4个管理文件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儿童先心病筛查及精准治疗管理工作手册,创新建立符合儿童先心病筛查管理的“成都标准”。


在疫情封控之前
御敌于“城墙”以外


 2020年至2022年,在全世界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孕产妇死亡和婴幼儿死亡数量增长的情况下,成都却在疫情“大考”中交出了优异的答卷——2021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为1.94/10万和2.15‰,持续创下“历史新低”,达到国内领先,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让成都成为一座能让越来越多人安心生活、繁衍生息的城市。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方面得益于技术力量的日益雄厚,另一方面是做好了御敌于“城墙”以外的准备,即成都能准确掌握全市孕产妇和儿童的信息,从而做到个案追踪管理。


 杨柳告诉记者,从10多年前开始,成都就在建设“妇幼一卡通”,这是一个由市卫健委顶层设计,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牵头实施管理的妇幼健康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覆盖了成都市所有助产机构,有妇保、儿保业务的医疗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通过孕产妇及儿童保健,管理所有孕产妇和儿童健康信息,可以全面筛查出高危孕产妇的情况。


 在前3年的疫情管理中,这一系统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20年11月起,保健部还在这一管理基础上开展了“在管红色高危多学科评估”工作。通过“一卡通”大数据排查,对于0~6岁儿童和孕36周以上的重点人群,尤其是临产孕妇,做到“一人一策”的精准管理。“24小时值班电话,保健部轮班不离手,每天主动筛查新一轮的封控区是否对孕妇和重点儿童有影响。”这样在大后方的值守是保健部的工作日常。


在保障妇幼健康需求之前
绘制一张蓝图,制定一个标准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党委书记林永红是著名的妇科专家,常年为危重症患者做手术,让他意识到“资源均衡化”对群众是多么重要,“一个危重孕产妇或者一个病情危重的患儿,要从几十公里外辗转到上级医院寻求治疗,他们得面临多大的健康风险!”据保健部统计,来自省内、成都以外地区的来院分娩量高达医院总分娩量的40%,可见周边地区对成都优质医疗资源的信赖和需求。始于这样的初心,在成都市卫健委的领导下,成都市妇儿中心医院下决心要牵头织就一张覆盖全域成都的“妇幼健康安全网”。


 2016年,在全国没有一个成熟的妇幼医联体模式的前提下,成都市卫健委坚决推进妇幼专科医联体建设,以妇幼健康重要指标为抓手,把公益性放到第一位,开创性构建“成都全覆盖、四川多点多极、成渝双城驱动,西部多地辐射”的妇幼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目前,医院有医联体成员单位29家,妇幼联盟成员单位41家,并与13家省内外医疗机构组建专家工作站,与16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双向转诊机制。


 为了更好地发展、管理与服务,从2018年起,保健部还牵头制定《成都市产后出血及子痫同质化处置流程》《成都市新生儿低血糖同质化管理方案》《成都市产前保健机构孕前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标准化处置流程》《成都市助产技术服务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准入标准》《成都市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规范》等系列规范性文件,下发到辖区所有助产服务机构,并且通过培训、督导、实战演练等形式将这些诊疗操作规范、标准化作业流程全域开放,使辖区医疗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受访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