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2年12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全国首台国产机器人膝关节置换术在川大华西春熙医院成功开展
精准定位 解决“卡脖子”难题
记者 侯文瑾

 本报讯 12月11日上午,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周年庆暨骨科机器人学术会议在该院沙河院区顺利举行。会上,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成功完成了我国自主研发的辅助关节置换机器人上市后的全国首台机器人膝关节置换术。此次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骨科在机器人骨科智能手术领域走在了国内前列,迈进了精准化、智能化、个性化、微创化时代。


七旬老人膝关节疼痛
多年来饱受折磨


 家住眉山市仁寿县的王婆婆今年73岁,据她回忆,自己的膝盖10多年前就开始痛,后来逐渐发展到走路困难。“不管做啥子家务活、走路,都简直没有办法。”王婆婆说,50岁后,她走路、干活都需要拄着拐棍,一瘸一拐,更不要说蹲下、久站,膝关节问题早已严重影响到她的生活。此前,她在多家医院先后接受过药物镇痛治疗、理疗等,效果都不理想。5年前,王婆婆做了右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恢复效果很好。今年,左膝关节疼痛又加重了,于是她决定把左膝也彻底医治一下。


 在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骨科门诊,医生对王婆婆进行了全面的评估:患者左膝内翻且无法完全伸直,跛行步态。膝关节活动度只有90度,还出现了畸形,X线片显示关节面软骨缺损,呈“骨磨骨”表现,左膝关节骨关节炎已经达到终末期,只有手术治疗才可能解决患者的病痛。


机器人助力
开创骨科手术新时代


 和王婆婆5年前做的右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不同,此次采用机器人辅助进行手术。


 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专家周宗科教授介绍:“机器人辅助手术分两步,第一步是将患者的CT扫描数据录入电脑进行建模,包括需要考虑截骨的位置、安装的假体有多大、要实现什么样的效果等问题,先在电脑上做一次演练,进行精确的测量,手术时再在机器人的辅助下,一步步实施,手术精准度更高。”


 据了解,用于这台手术的骨科手术机器人,术中操作的距离能精准到1mm以内、角度精准到1度以内,能实现人工无法实现的精准度。而假体的精确安放,是手术效果和术后假体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次应用于手术中的是国产机器人,解决了国产关节机器人的‘卡脖子’难题。”周宗科表示,通过术前的CT扫描和AI技术规划,可以提前知道手术的难点、重点区域等,从而进行模拟练习,让医生更加心中有数;在手术过程中,机器人会辅助制定手术流程、规划外科边界,再结合医生的个人经验,给整个手术过程的安全性上“双保险”。


 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骨科主任刘永光介绍,骨关节炎就仿佛是机器零件的磨损与老化一样,很大程度是一个自然的进程,无论医生采取什么样的手段,也无法使破损的软骨恢复如初。而这样的手术机器人系统可以辅助医生完成全膝关节置换、全髋关节置换、单髁膝关节置换等多种骨科手术,可以更好地满足群众健康需求,惠及广大患者。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医疗水平发展不均衡,偏远地区老百姓想做这种大手术是不方便的。如果以后推广了这种机器人,通过手术前大医院专家与基层医生联动,做好手术规划,在手术过程中,通过5G技术,大医院专家可以实时了解手术进程,指导当地医生按照标准流程完成手术。”周宗科认为,骨科机器人具有可操作性高、安全性高且能弥补人工手术中的不足等特点,长远来看,具有推广价值,可提高边远地区和基层的医疗水平,使医疗同质化发展,病人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手术,减少求医路途上的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