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十年——
蓬勃发展,连创佳绩
2012年,随着心内科慢性心衰的社区管理与防治获得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心力衰竭合并COPD的早期诊断与干预治疗获四川省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心内科的发展也进入了“黄金十年”。
2013年,成为成都市心血管疾病质控中心主任单位,牵头成都市心血管疾病规范化诊疗的质量控制。
2013年,冠心病亚专业较早在省内开展冠脉旋磨术,并很快掌握并独立开展这一技术,为大量病情复杂的冠心病患者解除病痛、避免了冠脉搭桥的创伤和痛苦。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是冠脉介入领域最后的堡垒,是最为复杂和困难的病变类型,此后,科室独立开展CTO的逆向介入治疗并获得成功,在省内首次报告了CTO逆向介入的成功病例,获得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以此开展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慢性冠脉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及Reverse-CART技术、CHIP(复杂高危且有手术指征)患者的介入治疗、主动迎接技术(AGT)开通复杂CTO病变技术,并发展成为常规技术。
2014年,心内科牵头建立了云贵川地区首家通过国家认证的胸痛中心。救治水平和反应速度属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医院胸痛中心的带动下,成都地区及省内较多县市胸痛治疗的规范性都有所加强,很多医院都为危及生命的胸痛患者开辟了绿色通道,这也实现了打造好胸痛中心的初衷。2017年,心血管内科成为中国胸痛中心示范基地,并于2019年顺利通过胸痛中心复审,踏上了胸痛中心建设的新阶段。
心律失常亚专业在2015年开展国内领先的全麻下房颤射频消融术、心脏监测仪植入术、左室四极导线CRTP/D的植入术,2016年开展左室电极多部位起搏(MPP)、ICD电风暴急诊射频消融、20极标测导管应用于心律失常高密度标测射频消融等技术,2018年成立“复杂心律失常诊疗中心”,亚专业团队进一步加强,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开展的一系列新技术包括:持续性房颤基于心房瘢痕的个体化消融,持续性房颤化学消融、冷冻消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电极拔除术等,心衰再同步化治疗快速优化新方法研究获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房颤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很高的致死和致残率,射频消融是治疗房颤的主要方式。但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成功率如何突破50%,在20年里,全球医学界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心律失常团队潜心研究,通过不断地摸索和改进,使慢性房颤患者的一次性射频消融成功率提高至80%~90%。2017年,这种个体化的消融方法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大规模使用。仅2018年,科室就开展了包括阵发性房颤冷冻消融术、腔内超声指导下(ICE)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持续房颤射频消融联合希氏束起搏一站式手术等在内的15项国内先进技术,2020年经过全国房颤专家严格审核,挂牌“国家级房颤中心示范基地”,2021年更是成功挂牌“中国房颤规范化管理中心卓越中心”。
2020年,心内科成为成都市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在成都市政府的支持下,开启新篇章,不断开拓进取,实现“医教研管”协同的跨越式发展。
2021年,获批国家卫健委和中国医师协会冠心病介入和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器械植入)培训基地,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牵头成立成都市胸痛中心联盟并发布成都市胸痛地图,启动本地区胸痛单元建设,在国际心血管大会ACC上报告了全球首例远程起搏器程控技术……
2022年,学科发展再次迎来新高潮,心内科成功完成全省首台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的植入,同时也是全省首例CCM与埋藏式除颤器(ICD)的一站式联合植入,开创了全省CCM治疗的先河;开展了全省首例房颤脉冲场消融术,使阵发性房颤的手术时间从平均2个小时以上,缩短为仅仅70分钟;科研方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获发明专利6项,射频消融控制技术获得市场转化,科室发表SCI学术论文超过40篇,承担药品及器械GCP研究7项,再树心内科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未来,心内科以建立“双中心”为战略目标,着力建设心血管疾病的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新技术、新项目领域先行先试,培养一批医德高尚、治学严谨、技术精湛、具有开拓精神和区域影响力的心脏亚学科带头人,助力学科始终走在学科的第一梯队,构建高水准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开展高质量临床科学研究,打造人民满意的西南地区第一方阵医院,为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