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5年10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阿坝县
重点专科建设多点突破

       帮扶单位: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等

       帮扶成绩

       经过3年帮扶,阿坝县人民医院已建成15个临床一级科室。今年1~9月,门诊量达83080人次、住院量达5834人次,较2022年同期分别增长36 和5 ,转院率则下降52.83 ,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切实缓解。


       在“阿坝的阿坝,最厚的净土”上,38名医疗“组团式”帮扶医生接续扎根,以人民群众健康为中心,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扎实推进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阿坝县委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时间响应需求,先后解决帮扶团队在住宿、就餐、办公、诊疗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阿坝县人民医院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投入8500万元建设地方病(大骨节病)诊治中心及急诊综合楼,进一步完善医疗基础设施,为提升服务能力提供硬件支撑。

       建强科室

       破解群众“看病难”问题

       帮扶团队紧扣“组团式”帮扶“12345+1”工作思路,明确医院发展路径,从特色科室建设、重点专科培育到急危重症能力提升,全方位优化诊疗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

       针对周边地区无血液透析机构的困境,医院投入200万元,建成20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血透室,配备7台透析机及专业医护团队,于2023年3月正式运行。两年来,血透室服务覆盖四川、甘肃、青海三省四地,累计为35名患者完成透析治疗5000余次,帮患者节省外出治疗的交通、住宿等附加生活费用超百万元。凭借优质服务,该科室获评县级重点专科,还被“健康四川”“学习强国”等平台报道,成为帮扶惠民的典型范例。

       重点专科

       从“空白”到“集群”跨越

       围绕培育重点专科集群,帮扶团队通过专科联盟、“团队带团队”等模式,建强骨科、血透等7个重点特色专科,新建精神科、皮肤科、耳鼻喉科3个科室。截至目前,经过3年帮扶,医院已按国家卫健委县级医院服务能力达标要求,建成15个临床一级科室,诊疗覆盖面大幅拓宽。

       其中,骨科作为阿坝州首个能开展全膝关节置换术及关节镜技术的县级科室,在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帮扶团队支持下,科室能力持续跃升,2023年获评州级重点专科,成为全州少数能独立开展膝、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县级医院。2025年4月,“骨病清零 精准护航”阳光行动启动,医院承担全州528例患者、763个病变部位的手术任务,患者数量与手术部位均居全州首位。

       精神科则创新“1+2+N”模式,打破县域精神卫生资源“零”的局面。针对当地群众心理健康需求迫切的痛点,帮扶团队整合资源,通过建立制度、组建专业团队、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等举措,帮助医院建成精神科,为群众心理健康筑牢防线。

       皮肤科、耳鼻喉科专业组则精准对接高原需求——针对紫外线损伤多、过敏性鼻炎高发等特点,开设专诊并引入新设备,使皮肤病与耳鼻喉疾病的转诊率分别下降60 和55 。目前,已有3名当地医师能独立接诊。

       五大中心

       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

       在全州率先建成“急诊急救五大中心”的基础上,医院持续提升急危重症抢救与高效运转能力,多学科快速响应协作水平显著提高。截至目前,已成功救治各类危重患者600余人,危重症患者救治率同比增长36.7 ;健康体检管理中心累计服务8.5万余人次,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急危重症救治与健康管理服务。

       数据显示,今年1~9月,医院门诊量达83080人次、住院量达5834人次,较2022年同期分别增长36 和5 ,转院率则下降52.83 ,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切实缓解。

       培育队伍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阿坝县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帮扶专家们克服高原反应与身体不适,毫无保留地将临床经验与成熟技术传授给当地医护人员。按照“每批次每名帮扶队员签约带教3名徒弟”的模式,累计带教114人次,通过疑难病例讨论2655人次、教学查房1666人次、手术及操作示教1384台次、病例点评2625人次,全方位提升当地医护人员的理论水平与临床实操能力。

       截至目前,帮扶团队已为医院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46名,推广普及新技术、新项目90余项。如今,一支“带不走、能战斗、留得住”的当地医疗队伍已然成形,为长期守护群众健康提供了人才支撑。

       如今,扎根高原的医疗帮扶仍在继续。阿坝县人民医院正以“组团式”帮扶为契机,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朝着打造区域医疗高地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