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单位: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帮扶成绩
过去三年,马尔康市人民医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门急诊量增长22.22 ,住院量增长26.25 ,手术量增长187 。建成2个县级重点专科、1个州级重点专科,形成“四轮驱动”的特色医疗服务体系,新建多个重点学科和专科门诊。
在川西高原的峡谷深处,马尔康市人民医院曾是当地一家基础薄弱的县级医院,然而过去三年,这家医院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门急诊量增长22.22 ,住院量增长26.25 ,手术量增长187 。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一场持续三年的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行动,让这家高原小医院走出了一条贴合当地需求的特色发展之路。
破局革新
激活医院发展动能
马尔康市人民医院曾陷入“医疗机构多、民族构成多、服务半径大、成立时间晚”的困境,院长邓天芝提出:“唯有差异化,才能生存;唯有特色化,才能发展。”经帮扶团队研判,医院摒弃“大而全”路线,以“错位发展、特色突破”为方向,聚焦群众迫切需求打造核心优势学科,破解竞争难题。
管理上,医院以党建为引领激活内生动力:优化整合10大管理中心、修订74项管理制度,明确职责、规范流程;针对帮扶制定“一县一方案”“一人一方案”,明确4大核心目标与33项指标,确保资源精准落地。同时推进绩效改革,建立科学考核机制,将成效与激励挂钩,推动医务人员从“要我干”转向主动钻研,营造干事创业氛围。
四轮驱动
构建特色服务体系
在帮扶专家与当地医护人员协同发力下,医院打造四大核心医疗板块,形成“四轮驱动”服务格局,精准对接高原群众健康需求。
精神卫生实现“从有到优”。作为阿坝州精神卫生中心,获1.2亿元投资建成20900平方米综合大楼,床位增至380张。引入“工娱治疗”等模式,新建临床心理学科,药品增至30余种,重症患者诊疗费、生活费、护理费实现“零支付”,切实减轻了家庭负担。
骨科康复对接省级资源。挂牌“四川省骨科医院(专科联盟)阿坝州医院”,借助省级医院的技术支撑,骨科诊疗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建立“治疗-康复-回访”闭环,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省级医疗服务。
中藏医药彰显特色。深化藏药制剂等传统服务,探索中藏西医结合模式治疗高原慢性病,服务人次逐年递增,成为医院特色品牌。
健康管理关口前移。体检科升级为健康管理中心,2024年体检1.54万人次、增长45.3 ,通过电子健康档案与疾病筛查,实现“服务关口前移”目标。
输血+造血
提升学科诊断能力
马尔康市人民医院除打造四大核心医疗板块外,还新建血透中心、急诊科、儿科等重点学科,开设体重管理、疼痛等专科门诊,填补当地医疗空白,让群众“看病不用跑远路”。其中急诊科成效突出,今年4月独立运行,由进修归来的当地医生任主任,实现从“依赖外援”到“自主运营”的“造血”转变,可独立完成院前检伤、转运及院内诊断分流,保障群众急诊需求。
“我们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帮扶队队长始终强调这一理念。帮扶队以“1+3师带徒”“团队带团队”机制培育本土人才,三年结成52对师徒,培养8名学科带头人。省级专家通过驻点坐诊、手术带教、病例讨论等传授技术,助力医院新增50余项诊疗项目。如超声科专家李沁泽,今年6月到院后完成心脏超声检查500余例、颈部血管及四肢血管检查200余例,还新开展了睾丸、附睾超声检查项目,“手把手”带教5名当地医师,显著提升科室诊断能力。
服务延伸
织密高原健康守护网
帮扶工作不止于医院内部,更延伸至群众身边。帮扶医生定期深入养老院、寺庙、牧区等场所,开展巡诊义诊与健康宣教,用通俗语言讲解高原常见病预防知识,手把手教群众测血压、血糖,受到了广泛欢迎和认可。
为破解“看病远、看病难”,医院建成互联网医院与远程影像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即便帮扶专家任务结束,仍能通过线上渠道为患者诊疗,让优质医疗资源持续惠及高原。
在重大活动医疗保障中,医院表现亮眼。首届中国阿坝?夏繁科学家大会、马尔康市半程马拉松等活动期间,与阿坝州人民医院协作构建“黄金4分钟”生命救援网络,全程保障参与者健康,实现“零延误、零投诉”目标。
三年帮扶,马尔康市人民医院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建成2个县级重点专科、1个州级重点专科,形成“四轮驱动”的特色医疗服务体系,新建多个重点学科和专科门诊,实现了从“被动执行”到“主动作为”的转变。
如今,这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仍坚守在雪域高原,继续深耕特色学科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为马尔康各族群众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