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服务
医患真情藏在相伴6年多后收到的手写信里,也藏在多方联动的健康防护网中。重阳的“暖”,正因这份“同心共情”与“协同发力”更显厚重。
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蒲江医院(蒲江县人民医院)的血液透析室里有两种“语言”:透析机上跳动的数字,用理性记录着治疗的每一个瞬间;医护与患者相握的双手,用温度书写着生命重生的故事。6年多的时光里,赵大爷(化姓)从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蜕变,正是这两种“语言”共同谱写的动人篇章。
2018年7月,一张诊断书给赵大爷的家庭浇了一盆冷水——确诊为慢性肾脏病5期,Ⅱ型糖尿病。就诊医院一纸病危通知书突如其来,加上院方“建议转往成都治疗”的提醒,让赵大爷一家茫然无助。最终,家里人带着赵大爷前往了四川省人民医院蒲江医院。
“第一次见他时,整个人都‘缩’着。”该院血液透析室护士长杨艳至今记得那个场景:赵大爷需要人搀扶才能坐稳,头始终低着,眼神躲闪,无论谁和他说话,都只是沉默点头。疾病带来的痛苦,加上对未来生活的担忧,让他把自己关进了“孤独的壳”里。
血液透析室医护团队明白,对于尿毒症患者来说,身体的治疗是基础,心灵的“解冻”才是重生的关键。治疗方案很快制定完毕,但更重要的“暖心计划”也悄悄启动:每天清晨,护士会多花几分钟时间站在赵大爷病床边,轻声问一句“昨晚睡得香吗”;透析过程中,医生路过时会停下脚步,聊聊当天的天气或家里的琐事;遇到赵大爷情绪低落,医护人员会搬来椅子坐在他身边,听他絮叨那些藏在心里的念头。
这些细微的关心像春日的暖阳,慢慢融化了赵大爷的心。他起初只是偶尔抬头回应,后来会主动说起家里的事。直到有一天,当护士笑着夸他“今天精神真好”时,赵大爷嘴角扬起了久违的笑容。这一笑,让医护们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一晃6年多过去,如今的赵大爷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沉默的患者:看到新来的病友紧张不安,他会主动和新病友分享心路历程;医院组织健康讲座,他总是积极参加;每次填写满意度调查,他都一笔一画认真填写建议……血透室的医护们开玩笑说:“赵大爷哪里是患者,分明就是我们的‘编外家属’嘛!”
前些日子,血透室的办公桌上多了个信封。拆开一看,是赵大爷手写的4页信纸,字迹工整,字里行间满是真情。信在医护办公室里传阅了一圈,不少人红了眼眶。杨艳小心翼翼地把信收进抽屉,“这不是我们收到的第一封信,但每一封都像勋章,提醒我们做得再多都值得。” (沈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