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李涛,资阳市中心医院主治医师,眼科学博士。作为项目负责人牵头组建资阳市眼科重点实验室,荣获首届资阳市青年科技人才,多次受邀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学术讲座。
在资阳市中心医院眼科诊室,医生李涛总是耐心地为患者讲解眼病知识,他的讲解里没有晦涩术语,只有让人安心的专业与温度。这份对患者的情感源于20年前两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外婆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失明,爷爷因眼睑鳞癌扩散离世。亲人因眼疾离世带来的遗憾,成了他毕生深耕眼科领域的动力。“我想让更多人知道,很多眼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认知不足。”李涛的话,既是医者的责任,更是对亲人的告慰。
别只盯电子屏 这三个盲区要避开
面对家长们最关心的孩子近视问题,李涛一针见血地指出误区:“很多家长觉得手机、电视是近视‘元凶’,其实不然。孩子写字、画画、玩玩具,其危害机制与看电子屏类似,核心都在于‘近距离用眼’。”
他告诉记者,控制近视关键在“细节”:一是用眼时长,要严格遵守休息原则,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就向远处看5分钟,而不少孩子作业一写就是一两个小时,会加速近视发展;二是光线,只开台灯写字不对,要同时开顶灯让光线均匀,否则眼睛容易产生视疲劳;三是户外活动,室内体育运动效果差,要在阳光下活动,每天保证2小时才能发挥防控作用。
在矫正方案上,李涛有“优先级”:8岁以下孩子尽量不选角膜塑形镜,配合度不够易引发并发症。能接受框架眼镜的,优先选功能性镜片,如点扩散或离焦镜片,防控效果好。若戴镜片后眼轴、度数增长快,加用0.01 阿托品滴眼液联合治疗;若效果仍不理想,再考虑角膜塑形镜,必要时搭配阿托品使用。
他还提醒家长,孩子眯眼、歪头、频繁眨眼,可能是近视的信号,但最准确的还是定期检查:“建议每半年带孩子到医院验光,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把近视控制住。”
常见眼病 这些知识要记牢
除了儿童近视,成年人的干眼症也常被忽视。李涛解释:“不只是经常看电脑的人会得干眼症,长期从事文案工作,只要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都容易出现干眼症状。”治疗上,他给出了明确方案:轻度干眼用玻璃酸钠滴眼液就能缓解;中度或中重度的,需加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重度的则要联合环孢素滴眼液、他克莫司滴眼液,或促进角膜修复的生长因子类药物。
对于老人关心的白内障手术,李涛纠正了一个常见错误认知:“别等看不见了再做手术!以前技术有限,白内障手术叫‘复明手术’,只能等视力很差时做,可那时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现在手术已经升级为‘屈光手术’,核心是追求更好的视觉质量。一般视力低于0.3就该做,有些患者视力0.7~0.8,但晶状体已经浑浊,通过缝隙才能看清,这种情况也需要手术,目的是让患者看得更清晰、更舒服。”
谈及青光眼这种“致盲性眼病”,李涛提醒:“这类病隐蔽性强,高危人群必须警惕。”他列出了重点人群:有青光眼家族史,尤其是直系亲属患病;眼压超过21毫米汞柱、高度近视(≥600度)、有眼外伤或白内障病史;患糖尿病、高血压,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40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长,眼部功能退化,风险会升高。
“青光眼发作时信号很明显,”他补充道,“眼部剧痛伴同侧头痛、视力骤降、眼睛发红,还可能恶心、呕吐、头晕,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马上就医,耽误不得。”
守护眼健康 建创伤中心做科研转化
结合资阳本地情况,李涛和团队早已规划好了未来的方向。
首先要打造眼部创伤诊疗中心,李涛说:“现在眼外伤患者很多,如眼眶骨折、泪道损伤、眼睑裂伤,以前我们只是简单缝合处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从医美角度出发,让患者既能功能恢复,又能保持外观不变,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其次是玻璃体切除手术的品牌建设,“现在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年轻,四五十岁的很多,他们容易出现眼底出血、黄斑水肿。我们计划通过早期激光治疗和视网膜筛查预防出血,一旦出血,就用高质量的玻璃体切除手术帮助患者恢复视力。”
科研转化是第三个重点,“我们已经拿到了‘汉防己甲素治疗干眼症’的国家专利转换权,下一步想把这项技术从纳米医学推向临床,不仅治疗干眼,还想尝试治疗角膜雾状浑浊,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患者。”他还提到,AI智能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未来的新方向,“它能通过简单方式筛查眼底病变、汇总数据,让诊疗更高效、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