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5年10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川药翩翩天府中
解码川芎的药用价值与蜀地情缘
□赵中振

       川芎的名字昭示着它来自四川。李白的《蜀道难》展现出了四川的壮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四川山川壮美,道路崎岖,独特的地理条件孕育了这座天然的“中药王国”。

       无川不成方

       四川的中药资源无论是种类还是产量都在全国名列前茅。中医行业有“无川不成方”的说法,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来自四川的药材,连一个处方都抓不齐。

      “川”和“蜀”都是指今四川省,但蜀的历史更久。商周时期,今川东地区建立了古代巴国,川西地区建有古蜀国,后来有了“巴蜀”之称。直到元代在四川建立了行省,从此以后巴蜀地区才称“川”。

       古今闻名的四川道地药材,除了川芎外,还有川贝、川楝子、川乌、川牛膝、蜀椒(花椒)、巴豆等。从药名上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地域色彩。川芎的知名度很高,产量大,算是川字辈的大哥。

       都江堰与川芎

       说到天府之国的形成就不得不提成就它的都江堰。都江堰按现在行政区划是都江堰市,旧称灌县,其名与水有关。都江堰曾有“天府之国第一县”之称,它是成都平原繁荣昌盛的源泉所在。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是全世界年代久远、以无坝引水为特点的水利工程。

       2000多年前,在都江堰建成以前,春夏之交岷江江水奔腾而下,常常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洪灾,等洪水一退又会留下千里乱石滩。

       中国历史上治水的功臣之中有两对父子最出名,一对是大禹和他的父亲鲧,另一对就是李冰父子。李冰父子因势利导,在都江堰人工开凿了咽喉水道“宝瓶口”,通过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来控制水量,举世无双的都江堰就此诞生。当地的老百姓怀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建了二王庙,至今香火不绝。没有都江堰,就没有天府之国,也不会有今天人工栽培的川芎。

       四川的药材有野生的,也有栽培的,川芎是一种常见的栽培药材。栽培中药要有适合的气候、水土,才能做到旱涝保收。川芎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环境。都江堰的川芎栽培基地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随着需求的增大,川芎的产地现已从都江堰扩大到其周边的成都市郫都区、彭州市、新都区等地。虽然不同季节我都去过川芎的产地,但一次都没有见到过川芎开花。因为川芎一般不开花,主要依靠根茎(一种营养器官)进行无性繁殖。

       见不到川芎的花并不代表这种植物不开花,人工大田栽培的川芎很少见到开花,我曾经见过一棵人工定向培养的开花川芎。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川芎条目下记载:“蜀地少寒,人多栽莳。深秋茎叶亦不萎也。清明以后,宿根生苗,分其枝,横埋之,则节节生根。”古人在明代已经了解可利用川芎的块根繁殖,不用种子繁殖,不但缩短了成熟期,而且产量高,质量也非常稳定。

       川芎一般是在夏秋季采挖,药材外表皮为棕褐色,呈不规则的结节状拳形团块。如果切成薄片,其外轮廓就像蝴蝶一样,也称“蝴蝶片”。若将薄薄的一片川芎贴到窗户上,就好似一个蝴蝶样的窗花。

       一般川芎药材以个头儿大、质地坚实、油性大、香气浓、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川芎味道苦中带辛,稍有麻舌感,微微回甘。正是由于川芎这股特殊的气味和药用价值,很多药膳中都会用到川芎。

       物竞天择,道地药材的产区也是逐渐形成的。川芎有过很多产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江西抚州出产的抚芎,因地而名。但各地所产川芎,以蜀川者为胜。

       江西抚州的抚芎个大肉肥,但其中含有的主要成分挥发油和阿魏酸的含量却低于川芎,实际应用时也不如川芎名气大。但江西抚芎的茎叶作为食材食用也是不错的选择。

       药王传说

       到了都江堰,建议大家游览一下青城山。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在青城山脚下的太平广场,伫立着一尊药王孙思邈的塑像。孙思邈是唐代的医药学家,有药王之称,又被称为孙真人。

       现代所有学西医药的学生,往往入学的第一课就要学到《希波克拉底誓言》。学中医药的人往往都会先读孙思邈气势磅礴的《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孙思邈的才气、医术、医德和高寿,使他成为中医史上的传奇。孙思邈的故乡在陕西耀县(现铜川市耀州区)。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叶俏波教授告诉了笔者当地一个美丽的传说。

       话说孙思邈云游来到青城山,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只仙鹤,站在那里颤颤发抖,并不断发出哀鸣。孙思邈想这只仙鹤一定是生了什么急病(那日药王没有骑他的坐骑——他亲自医好的一头老虎),便悄悄尾随仙鹤进了山中,希望能救这只仙鹤。这时天空又飞来了几只仙鹤,一个个嘴里都衔着一种药草,那只生病的仙鹤就把这些草药吞了下去。没过多一会儿,那只仙鹤竟然神奇地康复了,随着伙伴们腾空而去。孙思邈走上前去,看到了仙鹤剩下的药草,原来就是中药川芎。孙思邈在实际临床中验证川芎具有活血通经、祛风止痛的作用,并记录在案。

       孙思邈留下的《千金要方》中载方约5300个,《千金翼方》载方约2900个。其中含有川芎的方子,多达几百个,就连补虚的药膳羊肉汤里也都用到了川芎。看来孙思邈是真正的川芎应用高人,难怪四川人会选孙思邈来做川芎的“形象大使”。

       川芎妙用

       在中医药最早的古籍里,往往找不到川芎的名字。其实最初川芎的名字是“芎劳”二字,最早出现在先秦著作《山海经》中。《本草纲目》解释,人的头部被比喻为苍穹,芎?的药力能上行到头部,因此而得名。

       川芎药性辛温,为活血祛瘀止痛必不可少之药。李时珍认为川芎是血中之气药也。“故血虚者宜之,故气郁者宜之。”在现代临床中多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病和妇科病,如治疗血瘀气滞型的冠心病;另外,在治疗心绞痛的速效救心丸中,川芎亦是君药之一。川芎的这些功效已经被现代的化学、药理研究和临床实践所证明。

       除了药用,食用也是川芎的一大应用。北方人春天都吃香椿芽,到了都江堰,当地人喜欢吃嫩的川芎叶。把川芎幼苗切细,焯水后凉拌,既爽口又开胃,这是当地一种特色的长寿菜。

       另外,在炖肉时加一点川芎,煲出来的汤香气扑鼻,风味独特,这是到了都江堰才能享用到的一种美食。笔者的好朋友是钓鱼高手,喜欢自己动手制作鱼饵。便向他讨教方法,他透露了一个小秘方,就是在鱼饵里面加一些香味浓烈的中药,川芎就是其中一种,特别是钓鲫鱼、鲤鱼的时候,上钩率很高。 (据《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