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5年10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实施人工听骨植入术
在1平方厘米的鼓室内绣花
□狄媛媛 本报记者 陈健

     “现在和家人说话不用凑那么近了,耳朵也不嗡嗡响了!”54岁的曾女士摸着左耳,脸上满是久违的笑容。此前,她被左耳流脓、听力下降困扰2年,历经一场高难度人工听骨植入术后,终于重新听见清晰世界。这场手术的成功,也标志着成都市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简称:新都三医院)在耳显微外科领域实现新突破。

       耳疾缠身两年

       求医遇“曙光”

       时间拉回2年前,曾女士发现左耳莫名瘙痒,偶尔还会流脓,耳朵发闷、隐隐作痛,听力也悄悄下降。“一开始以为是小毛病,没当回事。”曾女士回忆,可没想到症状越来越重,不仅流脓次数变多,耳痛更是让她难以忍受,偶尔发作的耳鸣和头昏,更是严重影响生活。

       她尝试过局部用药,但效果微乎其微。直到今年9月,听力下降到连家人说话都要凑到跟前听,曾女士才到新都三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经耳内镜检查,她被确诊为“中耳良性肿瘤、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且因长期炎症,耳朵里的听骨链已经受损。

     “患者的听骨链受损,若不手术,听力会持续衰退,肿瘤还有恶变风险。”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朱力教授带领团队仔细评估后,决定为曾女士实施耳内镜下左耳鼓室成形术+镫骨粘连松解术+人工听骨植入术。

       耳朵里的鼓室仅1平方厘米,面神经、耳蜗等重要结构分布密集,操作空间极小。“误差必须控制在0.1毫米内,就像在发丝上绣花。”朱力介绍,手术需从自然耳道入路,一边清除鼓室内的钙化灶,一边用显微器械精准“雕刻”出听骨植入空间。9月18日,在麻醉科与手术室团队的配合下,手术历经2.5小时顺利完成。

       重建“声音杠杆”

       术后两周见成效

     “我们耳朵里的听骨链,就像传递声音的‘小杠杆’。”朱力解释,听骨链由锤骨、砧骨、镫骨组成,能把鼓膜振动的声音能量放大22倍,再传递到内耳。一旦听骨链受损,声音传导就会“断档”,导致传导性耳聋。

       这次手术中,医生用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的PORP(部分听骨赝复物),替代了曾女士受损的听骨,重新搭建起声音传导通路。同时,借助4K高清影像,手术视野被放大20~50倍,确保人工听骨与鼓膜、镫骨精准衔接。

       术后两周复查时,纯音测听显示曾女士的左耳听力明显提升,耳内镜显示鼓膜愈合良好,CT显示人工听骨位置精准。“终于能正常和人交流了,太感谢医生了!”曾女士激动地说。

       据了解,新都三医院耳鼻喉科近年来已开展多例耳内镜下微创手术,涵盖鼓膜修补、听骨链重建等复杂术式。这类手术不仅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疗效也更有保障,让科室成为区域内听力障碍患者的首选诊疗中心。“未来我们会继续提升技术,帮助更多耳疾患者摆脱困扰,重获清晰听力。”朱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