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5年10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
无需开胸解决患者“心”烦恼

     “中秋跟家人吃了顿团圆饭,这份踏实比啥都强!”10月9日,拿着心脏彩超报告的王阿姨笑得格外开心。报告显示她的人工瓣膜功能良好、无瓣周漏且心律稳定。这一切,都得益于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不久前为她成功实施的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这场手术不仅解决了王阿姨的“心”烦恼,更标志着该院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实现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六旬老人长期被胸闷折磨

     “以前买菜走10分钟就喘得不行,晚上躺床上胸口像压了块石头。”回忆起手术前的日子,69岁的王阿姨连连叹气。她不知道,自己心脏里的“关键闸门”——主动脉瓣,早已出现严重问题。

       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解释:“心脏有四个瓣膜,它们就像单向阀门一样,确保血液只往一个方向流动。其中,主动脉瓣是向全身供血的最后一道‘门’。王阿姨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还伴中度关闭不全,相当于这扇‘门’既打不开又关不严,血液泵不出去,心脏只能拼命‘加班’,时间久了会造成永久损伤,甚至引发心力衰竭。”更棘手的是,王阿姨还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此前曾接受过冠脉支架植入术,其身体状况已难以承受传统开胸换瓣手术的巨大创伤。

       微创“换门”仅用两小时

     “难道就没别的办法了?”面对王阿姨的期盼,医院迅速行动,不仅组建了心血管内科、超声医学科、放射科、麻醉科、介入导管室等多学科(MDT)团队,还特意邀请华西医院教授团队全程指导。经过反复讨论,团队最终确定采用TAVR手术方案——通过外周血管送一根细导管,把压缩后的人工瓣膜“送”到病变位置,精准释放后替代旧瓣膜,全程不用开胸、不用体外循环。

       9月23日,手术正式开始。医生从王阿姨左侧股动脉穿刺,沿导丝将人工瓣膜缓缓送入主动脉瓣处。“位置刚好,开始释放!”随着一声指令,人工瓣膜顺利展开。术中监测显示,瓣膜形态良好,无瓣周漏、无血液反流,血压和心律始终稳定。两个小时后,手术圆满成功。

     “术后第二天我就转入了普通病房,中秋前就出院了,终于能陪家人好好过节!”王阿姨感慨地说。

       四类心血管介入手术全覆盖

     “TAVR手术的难度比冠脉支架、射频消融这些常规介入手术要更高。”参与手术的医生坦言,手术的核心是在跳动的心脏里精准植入人工瓣膜,“要通过直径仅几毫米的血管送瓣膜,血管一旦有钙化、扭曲,导管就可能卡住,甚至损伤血管;瓣膜放置偏差一毫米,就可能引发瓣周漏、冠脉堵塞等严重并发症,全靠医生在影像引导下实时调整,容不得半点差错。”

       此次首例TAVR手术的成功,不仅填补了新都区人民医院心脏瓣膜疾病诊疗技术的空白,更让该院实现了心血管介入技术的“全覆盖”。 (曹煜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