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冬,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轮番上阵,真正稳住“免疫力”的不是神药,而是能每天执行的策略:疫苗先行、作息与饮食运动打底、通风+口罩+手卫生掐断病毒传播链,再配一份就医预案,少发一次病、病程短一天就是胜利。下面把“三招+预案”做成你家可复制的日常。
第一招:接种做底座,先把“免疫防火墙”立起来
流感疫苗应“每年一针”,秋季尽早接种,2~4周建立保护;重点人群包括≥60岁、6月龄至5岁儿童、孕产妇、慢病患者(哮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肾/肝病等)、医护与养老照护人群、托幼与学校教师等;已接种过仍建议每年更新配方;按当地方案完成新冠加强,可降低叠加感染与重症风险。轻微局部酸痛低热属常见反应,急性感染或发热时应推迟接种;对鸡蛋过敏者应听从门诊评估安排。出现流感样症状48小时内就诊,符合指征可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越早越好;别把抗生素当“万能消炎”,对病毒无效。家中有高风险者,优先全员接种,等于给家里装了第一道“防火门”。
第二招:作息+运动+餐盘,养出“可用的免疫力”
睡眠要足且规律,成人建议7~8小时;每周完成≥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快走、骑行、游泳等)+2次力量训练,久坐每60分钟起身2~3分钟;日晒或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情绪管理用腹式呼吸/冥想10分钟减压。饮食用“盘子法”:半盘蔬菜,四分之一全谷杂豆,四分之一优质蛋白(鱼禽瘦肉、蛋、奶、豆制品);少盐少糖少油,饮料首选白水或无糖茶;蛋白质约1.0~1.2g/kg·d分配到三餐;不盲目大剂量补充维C/锌,优先从食物获得;发热期少量多饮温水或口服补液,先保证能量和电解质;坚决戒烟,酒精能不饮就不饮。体重超标者以每月下降0.5 ~1 为度,能显著改善呼吸储备与炎症负荷。
第三招:通风+口罩+手卫生,把“传染链”掐断
家庭与办公室每日通风2~3次,每次20分钟,保持室内湿度40 ~60 ;三类场景规范戴口罩:人群密集与密闭场所、公共交通通勤、照护有症状者;打喷嚏与咳嗽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并及时丢弃;勤洗手按“七步法”,无水环境用含酒精手消;门把手、手机、键盘等高频接触面每日清洁;玩具与餐具定期清洗消毒;空气净化器配HEPA可作为通风补充但不能替代;家中有人出现发热咳嗽,应单独房间、分餐、专用餐具并勤通风,垃圾密闭投放;学校与单位推行错峰就餐与短会制,减少长时间近距离交流;切忌“带病坚持上班上学”,那是把病毒“打包外送”。
就医预案与家庭药箱:把重症挡在门外
警示信号包括:高热≥3天或退后复升、呼吸急促或口唇发青、SpO2<94 (家有指氧仪者)、胸痛胸闷、意识改变/明显嗜睡、婴幼儿喂养困难与尿量减少、老年或慢病患者脱水加重等,立即就医评估。家庭药箱建议配备:体温计、一次性医用口罩、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二选一按间隔用)、等渗盐水鼻喷、口服补液盐与酒精手消;避免同时服用多种复方感冒药以免重复成分超量,含伪麻黄碱者高血压与青光眼慎用;儿童禁用阿司匹林以防雷氏综合征。若医生判断为流感并符合指征,抗病毒应尽早启动;慢病人群和孕产妇提前与家庭医生制定“生病日计划”,明确何时加测、何时就医与用药调整。
总结
秋冬提免疫,靠的是“三招+预案”闭环:疫苗先行、作息运动与餐盘打底、通风+口罩+手卫生掐断病毒传播链,同时备好清晰的就医与用药预案。把它写成家用SOP:接种日历、每日步数与睡眠打卡、通风清洁清单、警示信号与就医阈值;每四周复盘一次,你和家人就能更稳地穿过流感季。(岳池县中和镇中心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