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5年10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如何走出抑郁的泥淖
□刘国惠

     “郁闷”“烦躁”“提不起劲”等日常用语,藏着当代人常见的情绪困境。2023年,歌手李玟因抑郁症离世,使“抑郁”成为全民关注的健康议题。统计显示,我国中学生抑郁症状及抑郁症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然而不少人分不清“抑郁情绪”和“抑郁症”,要么将短暂情绪低落当成“大病”徒增焦虑,要么把持续病理状态当成“矫情”延误干预。实际上,抑郁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误解与忽视。

       你是情绪抑郁,还是得了抑郁症

       生活中,谁都有抑郁时刻,如考试失利没精神、和朋友吵架感到孤单、见阴雨天莫名低落等,这些是正常的“抑郁情绪”,像情绪“感冒”,来去匆匆。但抑郁症不同,它是需重视的心理疾病,二者区别如同“偶尔咳嗽”与“肺炎”。

       从三个核心维度就能轻松区分:

       一是看“起因”。抑郁情绪往往“事出有因”,如丢东西、被批评;抑郁症可能“无缘无故”缠上你,即便生活顺利,也会突然对一切失去兴趣,甚至找不到诱发事件。

       二是看“时长”。抑郁情绪通常几天内可缓解,一场电影或一次运动就能让心情好转;抑郁症的低落状态会持续两周以上甚至数月,靠自我调节难以改善。

       三是看“影响”。抑郁情绪不耽误正常生活,上课、吃饭基本不受影响;抑郁症会严重干扰生活,严重时会有自杀念头。就像丘吉尔和卓别林,前者带领英国打赢二战,却一辈子被“忧郁”纠缠,害怕靠近阳台;后者能逗笑全世界,自己却深陷抑郁。他们面对的是需专业干预的抑郁症,而非简单的“心情不好”。

       抑郁症的信号,藏在这些细节里

       很多人觉得抑郁症离自己很远,但它可能在不经意间找上门。心理学研究发现,抑郁症不是“矫情”,也不是“性格软弱”,它与大脑中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紊乱有关,就像身体缺乏维生素会生病一样,大脑“缺了信号”也会出问题。

       如果身边人(包括自己)出现这些症状,且持续超过两周,一定要警惕:睡眠反常,要么整夜失眠,要么白天昏睡;对以前喜欢的事无感,如追剧、打球、聚会等都提不起兴趣;总觉得自己没用,小事没做好就自责;身体易累,没做事也浑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写作业易走神;饮食极端,要么吃不下暴瘦,要么暴饮暴食发胖;情绪不稳定,小事就暴躁或反应慢;甚至频繁有“活着没意义”的想法,出现自杀念头。

       要记住,抑郁症的确诊需要专业医生判断,不能仅凭情绪差就给自己贴标签,更不能因为怕被议论就硬扛——就像感冒要去看医生,抑郁症也需要及时干预,越早治疗,恢复越快。

       对抗抑郁,我们能做些什么

       面对抑郁,无论是情绪还是疾病,我们都不是“无能为力”。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找对方法,就能一步步走出困境。

       如果是“抑郁情绪”,可试试“转换思维法”。心理学家称,很多抑郁情绪源于“消极看问题角度”,如只盯着杯子“空”而忽略“满”。比如感觉衣服紧了,别想“我胖了”,可换个想法:“我最近吃得好,身体很健康”。此外,还可用“行动调节法”,跑步、和朋友吐槽、看搞笑电影,甚至晒晒太阳,都能让情绪好转,因为情绪如水流,动起来才不会“淤堵”。

       若是“抑郁症”,记住“专业帮助是关键”。先去正规医院精神科或市精神卫生中心,遵医嘱药物治疗,并配合心理治疗,让专业人士调整认知、缓解压力。同时,家人和朋友也很重要,不要对患者说“你别想太多”“你就是矫情”,要多陪伴、多倾听,一句“我在”也能给予他们力量。患者自己也要记住,抑郁症可治愈,如同慢性病需长期调理,坚持治疗定能慢慢好转。

       最后,想对每个人说:抑郁不是“洪水猛兽”,它只是生活给我们的“提醒”——提醒我们要关注自己的情绪,要学会善待自己。  (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