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5年10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食管癌治疗新术式落地
□张活 本报记者 陈健

       近日,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伍治强、马瑞东教授团队传出好消息——在食管癌微创治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为3名食管癌患者实施“充气纵隔镜食管癌切除术”。这一前沿术式的落地,不仅标志着医院食管外科技术迈上新台阶,更给食管癌患者带来了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手术新选择。目前,3位接受手术的患者均恢复顺利,已康复出院。

       长期以来,食管癌根治手术尤其是针对胸中段食管癌的治疗,始终面临“创伤大、恢复慢”的难题。传统的“三切口”手术(需在颈、胸、腹三个部位分别切口)不仅手术时间长,还会导致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并发症风险高,不少患者需长时间卧床恢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我们此次应用的‘充气纵隔镜食管癌切除术’,就是为了破解传统手术的痛点。”团队负责人伍治强详细介绍了新术式的创新之处,“整个手术分为两步:第一步用常规腹腔镜游离胃,第二步仅通过颈部一个小切口置入纵隔镜,在充气建立的纵隔空间里,就能清晰地完成胸段食管及肿瘤的游离与切除,最后再将胃上提至颈部与食管残端吻合。”

       这一过程彻底避开了传统微创手术在胸部的操作,将手术创伤压缩到极致。“以前患者做‘三切口’手术,术后疼得不敢深呼吸,下床走路都要靠人扶;现在用新术式,患者术后第二天就能尝试坐起来,疼痛感大幅减轻。”马瑞东补充道。

     “与传统三切口开放手术或常规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比,充气纵隔镜手术的优势一眼就看得见。”马瑞东以3位患者的恢复情况为例,进一步解读新术式的临床价值,“这3位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几乎没受影响,下床活动时间比传统手术患者明显提前,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最快的一位患者术后1周左右就达到了出院标准。”

       对于临床中常见的高龄、心肺功能欠佳的食管癌患者,新术式的意义更为重大。马瑞东解释:“这类患者对手术创伤的耐受度低,传统手术的并发症风险可能让他们错失治疗机会。而充气纵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相当于为他们打开了‘安全治疗的大门’。”

       据悉,此次新术式的成功开展,是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以患者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理念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