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5年10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精准救治+上门解忧 早产宝宝出院获“无缝”守护
□但科谛 本报记者 侯文瑾

       从30+5周早产、体重不足3斤的“高危小生命”,到如今6斤多白嫩健康的宝宝;从新生儿科病房里的昼夜守护,到出院后家门口的专业护理——早产宝宝刘夏来(乳名)的成长轨迹,不仅见证了成都市金牛区妇幼保健院对极早产儿的精准救治能力,更彰显了“上门护理”服务为特殊家庭带来的温暖与安心。

       时间回到7月18日,夏女士突发早产,诞下了仅30+5周、体重不足3斤的极低体重的极早产儿刘夏来。金牛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立即收治入院,由于各器官系统发育极不成熟,小夏来的生存面临重重考验。医护人员昼夜守护,精细管理呼吸和心率,强化营养支持与抗感染治疗,严密监测脑功能,为这条幼小的生命筑起坚实防线。历经重重关卡,患儿可以经口喂养了,奶量也从每日16ml逐渐增加到360ml,体重一路飙到近5斤。这段惊险的“生命闯关”经历,让父母为孩子取乳名“刘夏来”,既包含了父母姓氏,更寄托着对孩子平安“留下来”的深切期盼。

       好不容易盼到宝宝出院回家,初为人母的夏女士陷入新的焦虑:孩子总是哼哼唧唧的,小肚子也显得鼓胀,脆弱的早产儿究竟该如何进行居家护理。在她手足无措时,金牛区妇幼保健院的“网约护士”敲响了家门,该院新推出的“上门护理”服务,刚好提供了解决方案,成为她的“定心丸”。

       通过线上预约,“网约护士”准时上门。进门后,护士不仅仔细检查了宝宝的体温、呼吸、反应,测量了体重、身长等生长指标,还重点评估了腹胀情况,手把手指导夏女士进行规范的新生儿排气操,讲解操作要点和观察事项,耐心解答喂养、睡眠等日常护理疑问。这如同及时雨般的专业指导,让夏女士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医院的上门服务太方便太贴心了,解决了我的大难题!”

       从危急时刻的专业救治,到出院后的上门护理,这份无缝衔接的关爱,让医疗服务的温度触手可及。

       今年,金牛区妇幼保健院立足“以患者为中心”,推出“上门护理”服务新模式,通过手机完成预约、缴费,专业护士随即提供居家上门服务,真正将优质护理延伸至患者家中。目前服务涵盖妇女、儿童及专科护理三大类19项,为更多像夏女士这样有多元化健康需求的家庭带来了切实的便利与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