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5年10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全国首部青少年心理健康戏剧疗愈舞台剧在蓉上演
四川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新模式
□本报记者 白华宇

       10月10日至12日,由四川省卫生健康委指导,省医学会、三叶集影视传媒联合出品的全国首部青少年心理健康“戏剧疗愈”舞台剧《这不是儿戏》在成都城市音乐厅成功上演。该剧以创新的艺术形式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以喜剧外壳包裹现实内核

      《这不是儿戏》采用“喜剧形式诠释现实内核”的独特创作模式,并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生动展现了一个普通家庭在子女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呼吁家长关心和重视青春期子女的心理健康,预防抑郁等青少年群体相对高发的心理疾病。

       据了解,戏剧疗愈是一种专业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利用戏剧、角色扮演、即兴表演等手段,帮助参与者安全地表达情感、探索内心世界、解决心理冲突,从而促进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这不是儿戏》的情节取材自患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青少年及其家庭的真实经历,旨在通过艺术形式,深入探讨当代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教育压力以及青少年心理成长等核心话题,助力提升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与理解,为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创新性艺术范本。

       在新闻发布会上,该剧主演、四川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巴蜀笑星叮当(张旭东)介绍说,为让更多人具体了解青少年心理疾病风险,本剧加入了Cosplay(角色扮演)、游戏闯关等当代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题材和形式,把抽象的心理健康问题具象化。通过资深谐剧表演艺术家和青年演员的生动演绎,展现家长以爱为名的控制欲、青少年内心所想所感不被理解、家庭教育目标错位等现实问题,让观众能笑出来、哭出来并有所思考。“我演过很多喜剧,这部剧也有不少喜剧元素,但要展现有点沉重的主题,它的意义很不一样。所以我们在创作、排演的时候遇到了不少挑战,但为了让更多人体会到背后的社会意义,我们一直在努力。”叮当表示。

     “文艺+心理”开辟科普新路径

      《这不是儿戏》将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巧妙融入剧情,借助通俗易懂、易引发情感共鸣的戏剧表现形式,有效降低公众对心理问题的误解与偏见,为心理健康科普工作开辟了“文艺+心理”的全新路径。这对四川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公众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剧中涉及抑郁症、学业压力、代际沟通、家庭期望等多个心理健康议题。通过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塑造,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家庭关系的本质,在感动中反思教育方式的问题,实现了娱乐性与现实意义的有机融合。

     “参与到这部剧的创作,其实对我们心理健康工作者也是一种启发。”本剧医学顾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张骏感慨道。他介绍说,保障心理健康和治疗常规疾病不一样,除了医院场景,还需要更多社会场景和干预形式的群策群力,更需要社会各界搭建疗愈平台。“我们希望以这部剧为机会,探索更多心理干预的形式,让更多人意识到各个年龄段都可能有心理健康问题,这不是儿戏。”

       多维度推动心理健康服务

       该剧目标受众涵盖青少年、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从业者等多个人群。剧组表示,不仅希望为观众带来优质的艺术享受,更期待能以这部剧为契机,引发公众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广泛讨论,促进家庭内部的有效沟通,凝聚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更加友善的环境。

       除剧场展演外,项目还规划了系列后续活动,包括组织公益讲座、举办心理咨询训练营和工作坊,以及开发配套的教育材料和线上课程,力求持续扩大社会影响力,打造一个长效的心理健康促进平台。

       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话剧的推出,标志着四川省在探索“文艺+心理”健康促进模式方面取得新突破,为用艺术形式介入心理健康领域提供了有益尝试,也为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事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