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5年09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破解卵巢癌的致命伪装
□陈丹丹 李英

       卵巢癌,这个深藏于女性盆腔的“沉默杀手”,高居妇科恶性肿瘤死亡率首位,复发率惊人地达到85 ,被称为“妇癌之王”。在中国,卵巢癌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仅为30 ,而70 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这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患者与家庭的沉重负担。

       卵巢癌为何如此凶险

       藏得深:由于卵巢深居盆腔,肿瘤拥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卵巢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中老年女性有腹型肥胖,即使肿瘤长出盆腔也不一定察觉。其症状往往是非特异性的,极易被忽略,所以早期发现率低。

       会伪装:它擅长披上“生活化”外衣来迷惑我们。你以为的“腹胀”可能是肿瘤产生的腹水;你以为的“腰粗”可能是盆腔内肿块增大;你以为的“没胃口、消化不良”可能是癌性消耗或压迫所致。尿频、便秘可能由肿瘤压迫泌尿系统或肠道引起;月经紊乱、莫名消瘦、乏力也可能是卵巢癌发出的警示信号。这些症状与常见消化系统或内分泌疾病极为相似,导致很多患者首次就诊时被误诊或延误。

       筛查手段有限:目前还没有适用于普通人群的有效早期筛查方法。常用的CA125检测特异性不强,许多良性疾病(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可导致其升高,而早期卵巢癌患者CA125水平可能正常。影像学检查如超声虽能发现肿块,但难以区分良恶性,这使得卵巢癌更难在初期被发现,往往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哪些人需格外警惕

       高危一级:家族中有亲属曾患有卵巢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或者结直肠癌,以及携带BRCA1、BRCA2基因的女性患卵巢癌风险更高。此外,Lynch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患者及其家族成员也属高危人群。

       高危二级:内分泌紊乱、不孕不育、肥胖可引起激素水平的变化,增加患卵巢癌风险。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由于长期无排卵、雄激素水平高,也需提高警惕。

       高危三级:月经初潮在12岁之前、绝经年龄在55岁以后、长期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患卵巢癌风险增加。

       一旦出现高危预警信号,比如若出现顽固性腹胀、反复腹痛、下肢或外阴水肿、尿频便秘、莫名消瘦乏力或月经紊乱,请务必及时就医检查,这些可能是卵巢癌撕破伪装的“破绽”。

       如何识别这个“隐形杀手”

       基础诊查工具,也就是早期初筛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比如妇科超声(首选)、CT、MRI,用于锁定肿瘤位置、大小及侵犯范围。CA125、HE4等肿瘤标志物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值得注意的是,肿瘤指标CA125单一指标升高不等于是卵巢癌,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也可能导致CA125轻度升高(通常<200)。普通人群常规体检查CA125意义不大且易引起恐慌,仅推荐高危人群定期监测。

       基因检测:破解遗传密码的关键。卵巢癌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和家族聚集特征。目前已知与卵巢癌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约有20个,其中BRCA1和BRCA2胚系突变携带者在一生之中发生卵巢癌的累积风险分别达54 和23 ,约15 ~25 的卵巢癌患者呈家族遗传性卵巢癌综合征。对于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健康人群可以进行遗传咨询,以此预测遗传性卵巢癌风险。

       病理活组织检查:通过手术或穿刺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分析,是确诊卵巢癌的“金标准”。组织学类型包括上皮性癌、生殖细胞肿瘤、性索间质肿瘤等,其中上皮性癌最为常见。病理检查还可确定肿瘤分级、分型,为治疗提供依据。

       如果患上卵巢癌应如何应对

       目前卵巢癌治疗采取以手术为主,结合化疗与靶向维持治疗的策略。手术应力求实现R0切除(无肉眼残留病灶),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术后多采用铂类+紫杉醇方案化疗,清除残余癌细胞。对于某些早期、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患者,可考虑保留子宫和对侧卵巢的保守性手术。

       近年来,基因检测与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推动了靶向及免疫药物的应用。其中,PARP抑制剂作为维持治疗手段,能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降低复发风险,犹如为患者持续提供“防护盾”,极大改善了晚期卵巢癌的治疗结局。

       治疗过程中,患者营养支持、心理干预同样重要。多学科诊疗团队(MDT)模式可为患者提供个体化、全方位的管理。

       卵巢癌的预防远胜于治疗

       定期妇科体检:每年进行妇科检查、盆腔超声,酌情检测肿瘤标志物(如CA125、HE4等)。

拒绝雌激素滥用:避免长期、无指征地服用含雌激素的药品、保健品或滋补品,减少不必要的雌激素暴露。如需激素替代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定期评估。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减少高脂肪食物)、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保持乐观心态、控制体重(BMI保持在18.5~23.9)。

       适时生育哺乳:推荐适龄生育并坚持母乳喂养。哺乳可降低排卵次数,从而降低卵巢癌风险。

       科学避孕:研究发现长期口服复方短效避孕药可以降低卵巢癌发病率。

       通过基因检测预警:家族中有卵巢癌、乳腺癌等病史者,主动寻求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早知风险早干预。对于已知携带BRCA等致病突变的高危女性,可讨论预防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的可能性,这是一种可显著降低卵巢癌风险的措施。

       警惕身体信号:对不明原因的腹胀、腹痛、消瘦等症状保持警觉,尽早就医。

       卵巢癌虽凶险,但绝非不可战胜。每一次对细微症状的警惕,每一次基于风险的规范筛查,每一次精准的诊疗决策,都在奋力改写“妇癌之王”的黑暗剧本。从基因检测的前瞻预警,到PARP抑制剂等靶向药物的坚固守护,战胜卵巢癌的希望之路越发清晰。保持警觉,拥抱科学,我们终将撕碎卵巢癌沉默的伪装,守护生命的光彩。愿我们关注卵巢健康,远离卵巢癌的威胁,共同守护生命之花。(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