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联合多学科(MDT)团队,成功将一名极重度气道狭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
50岁的王先生(化名)1个多月前因脑出血在某医院行气管插管手术治疗,好转出院后本以为能逐渐康复,却在拔管1个月后突发窒息危机。彼时,王先生的大气道狭窄超80 ,呼吸时三凹征显著,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随时可能呼吸衰竭。
随后,王先生被紧急转入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但传统气管切开术无法快速解除梗阻,一场生死营救迫在眉睫。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文军主任迅速启动“极速MDT”机制,10分钟内重症医学科、麻醉科、耳鼻喉科、医学装备科等多学科专家齐聚。会诊时,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唐齐兵指出,患者气道情况危急,气管镜介入治疗风险极高,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是保障生命的关键。经多学科严谨论证,“备用ECMO全程支持下急诊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方案迅速确定,绿色通道同步开启。
然而,转运途中又突发意外,王先生呼吸心跳骤停。医护人员立即展开心肺复苏,麻醉科团队尝试困难气道气管插管,但导管无法通过狭窄处,患者氧饱和度仅维持在80 左右,生命危在旦夕。与家属紧急沟通后,团队果断启用备选方案,重症医学科团队迅速为患者实施体外循环。随着人工心肺系统运转,患者氧饱和度迅速升至92 ~98 ,为后续治疗争取到宝贵时间。
在呼吸内镜中心,呼吸介入团队发现狭窄段黏膜严重瘢痕化。在ECMO稳定氧合支持下,李文军主任医师凭借精湛技艺,用电刀精准松解瘢痕组织,再以“逐级扩张法”进行球囊扩张、局部冷冻治疗,将原本直径仅3mm的气道逐步扩张至10mm。术后,患者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8 ~100 ,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蒲尚妍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