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献是一项延续生命的大爱之举,但在我国,每年仍有约30万患者因器官短缺而苦苦等待。公众对器官捐献的认知误区,成为阻碍生命传递的重要障碍。本文结合医学证据与政策实践,系统性澄清十大常见误区,还原科学真相。
误区一:
同意捐献后,医生不会全力救治
真相:医疗团队以挽救患者生命为最高准则,器官捐献流程仅在患者被严格判定死亡后启动。
美国妙佑医疗国际的研究表明,器官捐献者需经历比普通患者更多的生命体征检测,包括两次独立脑死亡判定(间隔6~12小时)和脑血流停止验证。我国《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明确规定,从事移植的医生不得参与原患者的抢救,从制度上杜绝利益冲突。华山医院OPO团队在2025年学术年会中强调,潜在捐献者的抢救标准与普通患者完全一致。
误区二:
器官摘取会破坏遗体容貌
真相:器官获取采用严格外科手术标准,术后精细缝合恢复遗体原貌。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案例显示,捐献手术团队会对切口进行分层缝合,并采用特殊材料维持皮肤平整度,家属普遍反馈“完全看不出手术痕迹”。美国移植协会统计数据显示,98 的器官捐献者家属选择开放式葬礼,表明遗体完整性得到充分维护。
误区三:
未成年人/老年人无法捐献
真相:年龄本身不是捐献障碍,器官功能状态才是核心评估标准。
我国允许16周岁以上公民自主登记捐献意愿。2025年数据显示,18岁以下登记人数已达12.7万。老年捐献同样具有价值:70岁捐献者的肝脏移植五年存活率达78 ,角膜利用率超90 。玛纳斯县登记站案例中,最高龄登记者为89岁。
误区四:
慢性病患者不能捐献
真相:除活动性传染病和恶性肿瘤外,多数疾病不影响特定器官捐献。
糖尿病患者的眼角膜、肝炎痊愈者的肝脏都可用于移植。我国器官分配系统(COTRS)会对每个器官进行328项医学评估,2024年成功实现乙肝携带者肝脏移植给免疫患者。
误区五:
器官捐献违背宗教信仰
真相:全球主要宗教均支持器官捐献作为慈善行为。
佛教视捐献为“无畏布施”,道教强调“仙体救人”,伊斯兰教法学家联合会明确认可脑死亡后的器官捐献。我国五大宗教团体联合发布的《生命接力宣言》中,将器官捐献称为“最高形式的普度众生”。
误区六:
捐献会让家庭产生经济负担
真相:捐献相关医疗费用全由国家专项基金承担。
根据《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器官获取、保存、运输等费用均由红十字会协调支付,家属只需承担常规殡葬费用。美国研究证实,器官捐献不会出现在任何医疗账单中。
误区七:
名人富豪能优先获得器官
真相:我国实行全球最严格的计算机自动分配制度,杜绝人为干预。
COTRS系统实时对接全国移植医院,按医疗紧急度(MELD评分)、地理优先级、血型匹配等9大参数自动分配,每周公开数据接受审计。2024年,某明星家属等待肾脏移植时长达到1432天,与普通患者无异。
误区八:
做了生前登记即可强制捐献
真相:直系亲属共同签字是捐献实施的必经程序。
即便完成线上登记,最终仍需父母、配偶、成年子女全部同意。2025年案例显示,约23 的登记因家属反对未能实施,体现对家庭意愿的充分尊重。
误区九:
可指定器官捐给特定对象
真相:所有捐献必须进入国家分配系统,严禁定向捐赠。
我国实行“双盲原则”,捐献者家属与受捐者互不知晓身份。曾有企业家试图定向捐献肝脏给员工,被COTRS系统自动驳回。
误区十:
器官可能在脑死亡前被摘取
真相:脑死亡判定需三名副高职称以上医师独立确认。
判定流程包括瞳孔对光反射、脑干反射、呼吸激发试验等7项核心检查,误判率低于0.003 ,误判率低于0.003 。所有案例全程录像并上传国家监管平台。
生命教育的未来方向
要消除这些误区,需多方协同:医疗机构应建立标准化沟通流程,如新疆玛纳斯县登记站通过VR技术展示捐献手术过程;教育系统可将器官捐献知识纳入中学生物课程;媒体需避免渲染个别争议案例,多传播正能量故事。
器官捐献不仅是医学行为,更是文明程度的试金石。当更多人放下误解,选择在生命终点点燃希望之火,整个社会都将沐浴人性至善的光芒。(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