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从哪一道菜开始,是用养乐多做的叉烧、是用棒打鲜橙烹出的糖醋排骨,还是用微波炉熬出的猪油渣儿,反正做菜这件事变得活泼明媚,听起来不再手忙脚乱,信手拈来间,还被贴了一个气质完全不同的标签——“邪修”。
“邪修”,在时下的互联网语境里,指以“不走寻常路”的方式解决问题。
如今,“邪修”的赛道越拓越宽,从厨房走到健身房,从家里走到办公室。
“魔改”厨艺不是离经叛道,而是两点之间最近的“直道”。这种另辟蹊径的智慧,早在做可乐鸡翅时就已经实践,一罐可乐同时解决嫩肉、上色、调味三大课题,这是效率,也是对食材和调味的深刻理解,力求不浪费配料表里的每一个细项。回想起在物质不够丰富的年代,没有专门工具,也没有完备调料,能干的主妇也照样烹出诸多美食。
健身房里的抽象,是为了练得具象。健身“邪修”里比较出圈的方式,包括“臀部发力”是要想象屁股缝夹着一张A4纸走路而不让它掉下,“矫正沉肩”是要告诉自己“打开翅膀”……这种想象力落地的实效之准确、之高效,让人不禁会想,如果自己的瑜伽健身教练能有这样的引导方式,其业务能力、时薪甚至流量,怕是要更上一层楼。因为这分明就是用通俗的表达来描述专业的体验,降低了客户的理解门槛。
为什么“邪修”能在各个赛道策马扬鞭呢?
对专业化迷思的解构。曾经,煎炸要用温度计,健身得办卡甚至需要私教,护肤要层层道道工序……在被消费主义裹挟的专业化叙事下,在标榜所谓“正确方式”的同时,也筑起了参与壁垒。“邪修”的妙处,不在于追求装备,而在于讲求功能的本真。
资源困局里的创意灵光。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用电饭煲和简易餐具,却想复刻家乡味道;都市白领在狭小出租屋内渴望居家健身;打工人想利用午休时间在办公室健康饮食却只有微波炉。此时的“邪修”,分明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古老智慧传承,在条件限制中寻找可能性。资源匮乏怕啥,灵感照样如泉涌,这不仅是生活的智慧,更是生活的韧性,心灵鸡汤都不够它补。
“邪修”虽有一“邪”字,但因为它很多时候通向的,是不输正道的欢喜结果,甚至还节约了时间、优化了效果,对这个“邪”字的观感,竟在很大程度上朝着“天真无邪”的画面去倾斜。
天真,是因为生活主体的回归。“邪修大法”让很多普通人成为生活创新的主角,而不是专业方案的被动接受者。每个人都可以基于自己的条件和需求,跳出条条框框,另辟蹊径创造自己的方案,这本身就体现了生活的主动性。
无邪,即正。谁说“邪修”不是一股清流呢?它让你透过现象看本质,笔记本散热口是懒人的发酵“神器”,提供恒温刚刚好;电熨斗能均匀导热,那它就是可用的煎烤工具……主打一个重视实效胜过形式,关注结果多于过程,条条大路通罗马。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对专业的完全否定,而是多样性地接纳——专业方法很好,但我的方法也不错,只要有用,就是好东西。 (天府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