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两宋诗词界执牛耳的人物,苏轼和辛弃疾因共同的豪放风格而形成一派。有意思的是,他俩都对医药非常感兴趣,作品中均有大量关于中医养生的描写。
调摄健体
苏轼喜欢按摩、运动、习静
多年来,苏轼对按摩、运动、习静等方法非常喜欢。他在自己的诗词中讲到“千梳冷快肌骨醒”,也就是通过多次梳发达到激发肌肉骨骼功能的效果。他描写过自己夜晚睡觉前用热水泡脚:“瓦盎深及膝,时复冷暖投。”这里他强调洗脚的盆子要深,水冷之后再加热水,可以加强泡脚的效果。
苏轼写过两首《养生偈》,介绍自己学习的静坐调息之术,“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达到的效果是“诸病自除,诸障自灭”。也就是通过静坐中的调神调息达到消除疾病、调整身体的目的。他写过一篇《养老篇》:“软蒸饭,烂煮肉。温羹汤,厚毡褥。少饮酒,惺惺宿。缓缓行,双拳曲。虚其心,实其腹。丧其耳,忘其目。久久行,金丹熟。”这些做法对于老年人身体的保健确实有价值,虽然不太可能达到“金丹熟”的目的,但养生效果较为可观。
总体来看,苏轼诗词记载了饮食、睡眠、运动、心理、按摩、静坐等调摄方法,当然其中有些方法他自己也没能很好地坚持。
从文献来看,辛弃疾的养生兴趣较小,掌握的养生治疗方法可能比苏轼少,但也使用过。他自己说:“起来摩腹步长廊。”这对肠胃等器官应该是有效的调养方法。有趣的是,辛的友人陆游的诗中也讲过摩腹的做法。
医药调身
辛弃疾说自己“多病关心药裹”
苏轼和辛弃疾都掌握了丰富的中医知识,他们可以自己配药饮用且有效果。在诗词中,二人对生活景象的描写也会包含大量中药名称和医理知识,不经意间写出的,却正好反映了中医“草根树皮、皆可入药”的资源广谱性。
相较之下,苏轼诗词包含的医学知识要丰富得多。他的《小圃五咏》就写到人参、地黄、枸杞、甘菊、薏苡五种中药,对这些中药的产地、生长特征和药性功用的介绍基本是正确的。除了部分内容来自文献,还有一些内容来自他自己的亲身观察和使用体验。
他还写过书法家米芾给他送来麦门冬饮子,“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麦门冬饮子具有除烦安神的功能,应该还有益胃的功能,他食后可能自己感觉到胃口暖和了。
辛弃疾诗词也包含一些药理。他专门写有两首《定风波》的词,运用了十几种药名,反映了他对医药的强烈兴趣和较深研究。辛弃疾说自己“多病关心药裹”,应该是他个人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
讲到葡萄时他说:“喜君不酿凉州酒,来救衰翁舌本干。”中医认为葡萄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自然可以起到治疗口舌发干的症状。
习俗养生
二人均记载了黄柑酒和食辛盘
二人的诗词中还讲到中医养生的一些传统做法和民间习俗。
苏轼曾写道:“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古人在洗澡水中放入兰草,可以起到化湿调气的作用;用菖蒲酿酒,饮用可以起到活血祛风的作用。
辛弃疾写道:“秋菊堪餐,春兰可佩。”菊花具有清热解毒、明目平肝的功效,食菊是古人一个重要的养生习惯。古人认为兰草具有利水杀蛊、辟邪的功效,常用以佩戴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二人还都记载当时人们饮用黄柑酒和食辛盘的做法。苏轼说:“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辛弃疾说:“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黄柑酒具有生津止渴、行气健脾的作用,这是中国传统果酒的重要一种,直到明清还在生产。青韭堆盘指的是古人常讲的辛盘,这是古代在立春日或年初一将韭、葱、蒜等辛味蔬菜整齐地码放在盘中供食用的做法。按照中医的说法,这些辛味的食品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功用,春季食用有利于五脏健康。
控酒止病
二人深谙道理却不践行
二人还都有点嗜酒,长期如此自然带来了疾病。控酒或戒酒就成为改善身体状态最为直接的方法,这是深谙医理的二人内心深处非常清楚的道理。
苏轼晚年多次痔疮发作,非常痛苦,其弟苏辙亲眼所见并用陶渊明《止酒》诗劝诫。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写下了“微疴坐杯酌,止酒则瘳矣……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向弟弟表明戒酒的态度,但实际上他并没能真正贯彻下去。
调养身体方面,辛弃疾面临的许多问题和苏轼相同。对他来说,同样艰难的问题也是戒酒。他说自己“逢花眼倦开,见酒手频推。不恨吾年老,恨他将病来”。同苏轼一样,他在戒酒问题上也有许多犹豫、挣扎和反复。他写有一首《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他内心深处对酒的“不舍”。他还说过:“待不饮、奈何君有恨。待痛饮、奈何吾有病。”又说:“屈指吾生几余,多病妨人痛饮,此事正愁余。”这都清晰反映了他的矛盾心理。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中,他的戒酒不大可能成功,他的疾病也不易减轻。
辛弃疾在苏轼去世39年后出生,二人生活的时代分别是北宋的中晚期和南宋的中期。二人对中医的兴趣和知识反映出两宋鼎盛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侧面,那就是较快发展的医学知识和养生文化,通过文艺的形式得以有效传播。在这方面,二人有一定贡献。可惜的是,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二人没能在自己身上充分地运用这些知识技能,以至于他们中晚年健康状况均不佳。
今天,我们一方面可以借鉴二人诗词中的科学中医养生方法,但另一方面,也要以他们为鉴,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带来的身心健康问题。(据《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