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患有高危神经母细胞瘤的7岁患儿菡菡(化名)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经历了手术、化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成功脱离隔离层流病房,转入普通病房。
当菡菡走出层流病房(通过空气净化设备维持无菌环境的特殊病房,用于自身免疫力极低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全环境隔离防护),早已等在病房外的血液肿瘤科医护人员鼓起了掌,多日陪着她一同被“隔离”的妈妈忍不住热泪盈眶。
病情凶险
急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今年2月初,菡菡因肚子疼去医院打B超才发现肚子里长了个肿瘤。转到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后,经手术活检、相关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最终确诊为高危型神经母细胞瘤。
“当时她除了腹膜后的原发灶之外,已经有肝、肾、骨髓的转移,进展到了四期(通常称为晚期)。”菡菡的主治医生、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夏忆介绍,神经母细胞瘤被称为“儿童癌王”,是婴幼儿中最常见的恶性实体肿瘤之一,即使经过积极治疗,后期复发风险也很大。
夏忆称,儿童恶性血液病及晚期实体肿瘤需要大剂量的放化疗以改善其预后,但大剂量放化疗会对患儿的造血和免疫功能造成“毁灭性打击”,感染风险同样致命。这时,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就成了为大剂量放化疗“保驾护航”的关键。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前期采集患儿自身正常的干细胞提取出来并储存,待患儿接受大剂量放化疗后再重新回输到体内,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及免疫能力恢复。自体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安全性更高,比起普通化疗更能改善患者预后,是国际公认能够显著提高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生存率的核心治疗手段。
24小时不间断
多学科团队为孩子护航
在医院特聘骨髓移植指导专家、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小儿血液肿瘤科教授朱易萍的指导下,移植团队参考国际及国内指南反复讨论,为菡菡制定了精准的移植方案。
菡菡先入院接受了两轮化疗,又接受了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今年6月,她在医院接受了清除原发和转移肿瘤病灶的手术。
8月下旬,菡菡住进隔离病房,正式开始移植预处理。大剂量化疗药物输入她的体内,无差别地“杀死”残存的癌细胞和造血细胞,这个阶段非常危险,将面临感染、出血、器官毒性等多重严峻考验。移植团队联合小儿外科、药学部、检验科、口腔科、眼科等多学科专家组建了诊疗团队(MDT),制定了周密细致的治疗方案和应急预案,24小时不间断监护治疗。护理团队还建立了专门的移植医护信息交流群,方便了解菡菡每天的饮食起居、生命体征、不良反应。
9月初,移植团队开始为菡菡回输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第8天,粒细胞植入,输入的自体干细胞在体内“生根发芽”了。终于,菡菡平稳度过了移植后骨髓抑制的最危险时期。
移植后11天,菡菡各项身体指标逐渐恢复好转,目前,她已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和康复。(王欢 黄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