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季了,感冒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这时人们经常想起板蓝根。那么,板蓝根能否预防感冒?
板蓝根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主要来自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在传统中医中被归类为“清热解毒”药,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热证。其性寒,味苦,传统上认为对“热毒”症状(如发热、咽痛)有一定缓解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板蓝根一方面具有抗病毒与抗菌作用:部分实验显示,板蓝根中的活性成分(如靛苷、多糖等)在体外对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腺病毒)有抑制作用,但这类研究多为细胞或动物实验,尚未在人体临床试验中得到明确验证。
另一方面,它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板蓝根的免疫调节作用是其药理活性的核心之一,主要通过激活固有免疫和调节适应性免疫来增强机体防御能力,同时避免过度炎症反应。
但是,板蓝根的疗效和适用范围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抗病毒作用有限,缺乏高质量临床证据。目前尚无大规模、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证实板蓝根对流感或其他病毒感染有显著治疗作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现代医学指南均未推荐其作为抗病毒主要药物。其次,板蓝根的适用症有限,不适用于所有感冒类型。中医理论中,板蓝根适用于风热感冒(症状如发热、咽痛、黄痰),但对风寒感冒(畏寒、清涕、白痰)可能加重症状。再次,还要注意板蓝根的潜在不良反应与安全性问题。一个是过敏风险。部分人服用后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甚至过敏性休克,尤其对菊科植物过敏者需谨慎。再一个是消化系统反应,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恶心、腹泻等胃肠道不适。另外还有肝肾功能影响,个别案例报道,长期服用可能引发肝酶异常,肝肾疾病患者需遵医嘱。
建议将板蓝根作为辅助治疗,与西药(如解热镇痛药)同服时需注意相互作用,建议间隔2小时。
(北京地坛医院 药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