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5年09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高盐值”饮食危害健康
家庭减盐锦囊 请收好

       本周是第7个中国减盐周。生活中,盐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川菜的一大特点更是重油重盐,可如今,“高盐值”却成为很多人的健康隐忧。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而我国居民的平均摄入量却远高于此。《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人均每日烹调用盐为9.3克。长期高盐饮食是诱发高血压、心脏病、骨质疏松、肥胖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医生建议减少钠盐摄入,培养清淡口味。

       5条减盐小妙招

       ◆做菜时少放5 ~10 的盐

       减少5 ~10 的烹调用盐通常不会对菜品口味产生明显影响,且有助于人群逐步适应并养成清淡少盐的饮食习惯。可以在掌握日常每天的食盐个人用量基础上,设置合理的减盐目标,循序渐进,逐渐降低摄入量,最终达到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克的目标。

       ◆学会使用控盐工具

       量化用盐才能明确自己的食盐摄入情况,量化工具可选择限盐勺。根据盐勺的规格(一般是2克)掌握每天烹饪时加入的食盐量,注意是1平勺,不能冒尖。此外还可以通过使用低钠盐、减盐酱油等,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盐的摄入。需要注意的是,肾脏疾病患者应征询医生意见,不宜盲目选择低钠盐。

       ◆优化烹饪方式

       建议多尝试蒸、煮、白灼等烹饪方式。放盐的时间最好为起锅前,让盐保留在食物表面,既能保留咸味又能避免放盐过多。叶菜类可以在临关火之前加入食盐,根茎类食材比如土豆、扁豆等质地比较密、不容易入味的菜,可以在烧制至八九成熟的时候放盐。

       ◆利用天然食材增味提鲜

       做饭时可以选择菌菇、芹菜、洋葱、西红柿、香菜等本身具有天然鲜味的食材。此外,还可适当使用葱、姜、蒜、辣椒、花椒、咖喱等食材增味,用柠檬和醋等酸味物质提升咸味感觉从而降低盐的用量。

       ◆科学选购低钠食品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显示,钠含量小于120毫克/100克属于低盐食品或叫低钠食品。

       需要注意的是,减盐食品不一定是低钠食品。具体来说,减盐减的是相对的百分比,而非减到某个绝对值。如果对标食品含钠量过高,即使减少25 以上的钠含量,减盐食品的钠含量依然可能偏高。因此,在选择食品时不能盲目,还是需要依靠阅读营养成分表,根据其钠含量判断是否为低钠食品。

       日常烹饪考虑成人儿童差异

       老年人及有高血压家族史者更需控盐。日常烹饪需考虑成人、儿童差异,以及零食、酱料等中的盐含量。同时应按餐次比例分配食盐,如午餐每人用盐不超过2.4克。高血压高风险人群可选高钾低钠盐,既满足咸味又减少钠摄入。

       此外,让孩子从小养成低盐饮食习惯至关重要。在日常家庭用餐中,家长自己控制盐的摄入量,做到合理用盐,比如使用限盐勺来精准把控每餐的用盐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认识到低盐饮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医生表示,学龄前儿童的饮食宜采用蒸、煮、炖、煨等烹饪方式,尽量少用油炸、烤、煎等方式;烹调加工食品时,应尽可能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让孩子首先品尝和接纳各种食物的自然味道。如果孩子已经习惯了较咸的口味,不要急于大幅度减少盐的用量,可以循序渐进地减少,让孩子的味觉慢慢适应。例如,原本做一道菜放一勺盐,之后可以逐渐减少到三分之二勺、二分之一勺等,逐步培养孩子清淡的口味偏好。

       在选择儿童食品上,建议仔细查看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重点关注钠含量。尽量选择钠含量低的产品,比如给孩子挑选饼干、面包等零食时,对比不同品牌,优先选择每100克中钠含量数值较低的,避免孩子摄入过多的“隐形盐”。可以尝试在家自制健康的零食给孩子吃,如烤红薯、自制水果干等,既能保证食品安全,又能控制盐的添加,让孩子养成少吃高盐零食的习惯。


       ■医生提醒

       警惕“隐形盐”的重灾区

       很多人觉得只要吃得不咸,盐的摄入就没有超量。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日常饮食中,还要警惕添加在食物中的“隐形盐”。

       日常生活中,“隐形盐”主要藏在很多看似健康的食品中。许多加工食品,如面包、饼干、即食燕麦片等,虽然不咸,但为了提升口感会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不少盐。此外,酱油、蚝油、鸡精、味精等调味品,都是钠的重要来源,常常在烹饪时被大量使用,导致整体钠摄入过高。

       医生提醒,快餐和外卖食品也是“隐形盐”的重灾区,许多菜肴为了提升味道,使用了多种高钠调料,如酱料和腌制食品。即使是看似清淡的汤品,往往也含有较多的钠,建议尽量减少在外就餐和外卖。如果需要在外就餐或者点外卖时,可以提醒商家少盐少油。

       另外,医生还建议,购买预包装食品时仔细阅读营养成分表,营养成分表上的钠(Na)含量表示含盐量的高低,尽量选择钠盐含量低的食品。一般而言,钠超过30 NRV(营养素参考值)的食品需要注意少购少吃。 (本版文字综合人民网、《大河健康报》)